医学三字经 - (TXT全文下载)

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瘥。喘者,加麻黄;胃中不和者,加芍药;气上冲者,加桂枝。

  虚汗自出,故不用麻黄以散之,只用防己以驱之。服后身如虫行及腰下如冰云云,皆湿下行之征也,然非 、术、甘草,焉能使卫气复振,而驱湿下行哉!越婢汤(《金匮》) 治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

  麻黄(六钱) 石膏(八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五枚)

  水四杯,先煮麻黄至三杯,去沫,入诸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钱。风水,加白术三钱。

  前云身重为湿多,此云一身悉肿为风多。风多气多热亦多,且属急风,故用此猛剂。

  杏子汤 脉浮者为风水,发其汗即已。方阙,或云即甘草麻黄汤加杏仁。

  卷之三 水肿方

  皮水

  水行于皮中也。其脉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曰不恶风者,不兼风也。曰其腹如鼓者,外有胀形内不坚满也。曰不渴者,病不在内也。曰当发其汗者,以水在皮宜汗也。

  防己茯苓汤(《金匮》) 治四肢肿,水在皮中聂聂动者。

  防己 桂枝 黄 (各三钱) 茯苓(六钱) 炙草(一钱)

  水三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

  药亦同防己黄 汤,但去术加桂、苓者,风水之湿在经络,近内;皮水之湿在皮肤,近外。故但以苓协桂,渗周身之湿,而不以术燥其中气也。不用姜、枣者,湿不在上焦之营卫,无取乎宣之也。

  蒲灰散(《金匮》) 厥而为皮水者,此主之。肿甚而溃之逆证,厥之为言逆也。

  蒲灰(半斤) 滑石(一斤)

  为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愚按:当是外敷法,然利湿热之剂,亦可内服外掺也。

  越婢加术汤(《金匮》) 里水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按里水当是皮水笔误也。或水在皮里,即皮水之重者,亦未可知。

  方见《风水》。

  甘草麻黄汤甘草(四钱) 麻黄(二钱)

  水二杯,先煮麻黄至一杯半,去沫,入甘草煮七分服。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二药上宣肺气,中助土气,外行水气。

  卷之三 水肿方

  正水

  水之正伏也。其脉迟者,水属阴也。外证自喘者,阴甚于下,不复与胸中之阳气相调,水气格阳而喘也。其目窠如蚕,两胫肿大诸证,《金匮》未言,无不俱见。

  愚按:正水《金匮》未出方。然提纲云:脉沉迟外证自喘,则真武汤、小青龙汤皆正治之的方,越婢加附子汤、麻黄附子汤亦变证之备方,桂甘麻辛附子汤加生桑皮五钱、黑豆一两,为穷极之巧方,此正水之拟治法也。

  卷之三 水肿方

  石水

  谓下焦水坚如石也。其脉自沉,外证少腹满,不喘。

  麻黄附子汤麻黄(三钱) 炙草(二钱) 附子(一钱)

  水二杯,先煮麻黄至一杯半,去沫,入诸药煎七分温服,日作三服。此即麻黄附子甘草汤,分两略异。即以温经散寒之法,变为温经利水之妙。

  卷之三 水肿方

  黄汗

  汗出沾衣而色黄也。汗出入水,水邪伤心;或汗出当风所致。汗与水皆属水气,因其入而内结,则郁热而黄,其脉沉而迟。外证身发热,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黄 桂枝芍药苦酒汤(《金匮》) 治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出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风水脉浮,黄汗脉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毛孔入得之。(水气从毛孔入而伤其心,故水火相侵而色黄,水气搏结,而脉沉也。凡看书宜活看,此证亦有从酒后汗出当风所致者,虽无外水,而所出之汗,因风内返亦是水。凡脾胃受湿,湿久生热,湿热交蒸而成黄色,皆可以汗出。入水之意,悟之!)黄 (五钱) 芍药 桂枝(各三钱)

  苦酒一杯半,水一杯,煎八分,温服。当心烦,至六七日乃解。(汗出于心,苦酒止之太急,故心烦。至六七日,正复而邪自退也。)桂枝加黄 汤(《金匮》)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盗汗出。汗已反发热,久久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以上皆黄汗之变证、师备拟之,以立治法。兹因集隘,不能全录,只辑其要)。此为黄汗。(言变证虽多,而其源总由水气伤心所致。结此一句,见治法不离其宗。)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钱) 甘草(炙) 黄 (各二钱) 大枣(四枚)

  水三杯,煮八分,温服。须臾啜热粥一杯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前方止汗,是治黄汗之正病法。此方令微汗,是治黄汗之变症法。

  卷之三

  胀满蛊胀方

  七气汤 治实胀属七情之气者。

  方见《心腹痛》。

  胃苓散 消胀行水。

  苍术(一钱五分,炒) 白术 浓朴(各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 陈皮 泽泻 猪苓(各一钱五分)

  炙草(七分) 茯苓(四钱)

  加生姜五片,水三杯,煎八分服。去桂、草,以煨半熟蒜头捣为丸。陈米汤下三四钱,一日两服更妙。

  浓朴三物汤浓朴七物汤二方俱见《腹痛》。

  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金匮》) 治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

  桂枝 生姜(各三钱) 甘草 麻黄 细辛(各二钱) 附子(一钱) 大枣(三枚)

  水三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去沫,入诸药,煎八分,温服,日夜作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上即愈。

  此症是心肾不交病。上不能降,下不能升,日积月累,如铁石难破。方中桂、甘、姜、枣以和其上,而复用麻黄、细辛、附子少阴的剂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愈。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也。

  枳术汤(《金匮》) 治心下坚大如盘。(如盘而不如杯,邪尚散漫未结,虽坚大而不满痛也),水饮所作(与气分有别也,气无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

  枳实(二钱) 白术(四钱)

  水二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腹中软即止。

  禹余粮丸(《三因》) 治十肿水气,脚膝肿,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但是水气,悉皆主之(许学士及丹溪皆云此方治臌胀之要药)。

  蛇含石(大者,三两,以新铁铫盛,入炭火中烧石与铫子一般红,用钳取石,倾入醋中,候冷取出,研极细) 禹余粮石(三两) 真针砂(五两,先以水淘净炒干,入余粮一处,用米醋二升,就铫内煮醋干为度,后用铫。并药入炭中,烧红钳出,倾药净砖地上,候冷研细。)以三物为主。其次量人虚实,入下项。治水妙在转输,此方三物,既非大戟、甘遂、芫花之比,又有下项药扶持,故虚人老人亦可服。

  羌活 木香 茯苓 川芎 牛膝(酒浸) 桂心 蓬术 青皮 附子(炮) 干姜(炮) 白豆蔻(炮) 大茴香(炒) 京三棱(炮) 白蒺藜 当归(酒浸一宿,各半两)

  上为末,入前药拌匀,以汤浸蒸饼,捩去水,和药再杵极匀,丸如桐子大。食前温酒白汤送下三十丸至五十丸。最忌盐,一毫不可入口,否则发疾愈甚。但试服药,即于小便内旋去,不动脏腑。病去日,日三服,兼以温和调补气血药助之,真神方也。

  此方昔人用之屡效,以其大能暖水藏也,服此丸更以调补气血药助之,不为峻也。

  卷之三

  暑症方

  六一散(河间) 治一切暑病。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研末,每服三钱,井花水下,或灯草汤下。

  白虎汤(仲景) 治伤暑大渴、大汗之证。

  方见《伤寒》。加人参者,以暑伤元气也。加苍术者,治身热足冷,以暑必挟湿也。

  香薷饮 治伤暑,发热,身痛,口燥,舌干,吐泻。

  甘草(一钱) 浓朴(一钱五分) 扁豆(二钱) 香薷(四钱)

  水二杯,煎八分,冷服或温服。泻利,加茯苓、白术;呕吐,加半夏;暑气发搐,加羌活、秦艽。

  大顺散 治阴暑,即畏热贪凉之病。

  干姜(一钱,炒) 甘草(八分,炒) 杏仁(去皮尖,六分,炒) 肉桂(六分)

  共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杯,煎七分服。如烦躁,井花水调下一钱。

  生脉散 却暑良方。

  人参(一钱) 麦冬(三钱) 五味(一钱)

  水一杯,煎七分服。

  清暑益气汤(东垣)炙 (一钱五分) 人参 白术 苍术 青皮 陈皮 麦冬 猪苓 黄柏(各五分) 干葛泽泻(各二钱) 神曲(八分) 炙草 五味(各三分) 升麻(三分) 归身(三分)

  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杯,煎七分服。

  一物瓜蒂汤(《金匮》)瓜蒂(二十个)

  水二杯,煎八分服。

  卷之三

  泄泻方

  胃苓散方见《胀满》。加减详《三字经》注。

  四神丸 治脾肾虚寒,五更泄泻。

  补骨脂(四两,酒炒) 肉豆蔻(面煨,去油) 吴茱萸(泡) 五味(炒,各二两)

  用红枣五两,生姜五两,同煮。去姜,将枣去皮核捣烂为丸,如桐子大。每日五更服三钱,临卧服三钱,米汤下。加白术、附子、罂粟、人参更效。

  生姜泻心汤黄连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以上六方,俱见《伤寒论读》。

  按:以上诸法,与《内经》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一节,揆脉证而择用,甚验。张石顽《医通》载之甚详,但古调不弹久矣!余新悟出一方,有泻心之意。上可消痞,下可止泻。肠热胃寒,能分走而各尽其长。非有他方,即伤寒厥阴条之乌梅丸也,屡用屡验。

  卷之四

  眩晕方

  一味大黄散鹿茸酒二方见上“三字经”注。

  加味左归饮 治肾虚头痛如神,并治眩晕目痛。

  熟地(七八钱) 山茱萸 怀山药 茯苓 枸杞(各三钱) 细辛 炙草(各一钱) 川芎(二钱) 肉苁蓉(酒洗,切片三四钱)水三杯,煎八分,温服。

  正元丹(《秘旨》)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吐利厥冷。有时阴火上冲,则头面赤热,眩晕恶心。浊气逆满,则胸胁刺痛,脐肚胀急。

  人参(三两,用附子一两煮汁收入,去附子) 黄 (一两五钱,用川芎一两酒煮汁收入,去川芎) 山药(一两,用干姜二钱煮汁收入,去干姜) 白术(三两,用陈皮五钱煮汁收入,去陈皮)茯苓(二两,用肉桂六钱酒煮汁收入,晒干勿见火,去桂) 甘草(一两五钱,用乌药一两煮汁收入,去乌药)上六味,除茯苓,文武火缓缓焙干,勿炒伤药性,杵为散。每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红枣一枚,同煎数沸,入盐一捻,和滓调服。服后,饮热酒一杯,以助药力。

  卷之四

  呕哕吐方

  二陈汤半夏(二钱) 陈皮(一钱) 茯苓(三钱) 炙草(八分)加生姜三片,水二杯,煎八分服。加减法详“三字经“注。

  小柴胡汤方见《伤寒》。

  吴茱萸汤方见《隔食反胃》。

  大黄甘草汤(《金匮》) 治食已即吐。

  大黄(五钱) 甘草(一钱五分)水二杯,煎八分服。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仲景) 凡呕家夹热,不利于香砂橘半者,服此如神。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一钱五分)水一杯半,煎七分服。

  进退黄连汤黄连(姜汁炒) 干姜(炮) 人参(人乳拌蒸,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 半夏(姜制,一钱五分) 大枣(二枚)进法:用本方七味俱不制,水三茶杯,煎一杯温服。退法:不宜用桂枝,黄连减半,或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腹服崔氏八味丸三钱,半饥服煎剂耳。

  卷之四

  癫狂痫方

  滚痰丸(王隐君) 治一切实痰异症。孕妇忌服。

  青礞石(三两,研如米大,同焰硝三两,用新磁罐内封固,以铁线扎之,外以盐泥封固,过研末。水飞,二两实) 沉香五分,另研) 川大黄(酒蒸) 黄芩(炒,各八两)共为末,水泛为丸,绿豆大。每服一钱至二钱,食远沸汤下。

  生铁落饮 治狂妄不避亲疏。

  铁落(一盏,用水六杯,煮取三杯,入下项药) 石膏(一两) 龙齿 茯苓 防风(各七分) 玄参秦艽(各五钱)铁落水三杯,煎一杯服,一日两服。

  当归承气汤(秘传方) 治男妇痰迷心窍,逾墙越壁,胡言乱走。

  归尾(一两) 大黄(酒洗) 芒硝 枳实 浓朴(各五钱) 炙草(三钱)水二杯,煎八分服。

  温胆汤 骆氏《内经拾遗》云:癫狂之由,皆是胆涎沃心,故神不守舍,理宜温胆。亦治痫病。

  即二陈汤加枳实、鲜竹茹各二钱,或调下飞矾分半。

  当归龙荟丸 治肝经实火,大便秘结,小便涩滞。或胸膈疼痛,阴囊肿胀。凡属肝经实火,皆宜用之。

  叶天士云:动怒惊触,致五志阳越莫制,狂乱不避亲疏,非苦降之药,未能清爽其神识也。

  当归 龙胆草 栀子仁 黄柏 黄连 黄芩(各一两) 大黄 芦荟 青黛(各五钱) 木香(二钱五分) 麝香(五分,另研)共为末,神曲糊丸。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丹矾丸(《医通》) 治五痫。

  黄丹(一两) 白矾(二两)二味入银罐中 通红,为末。入腊茶一两,不落水猪心血为丸,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茶清下。久服其涎自便出,半月后更以安神药调之。(按:猪心血不粘,宜加炼蜜少许合捣)磁朱丸 治癫狂痫如神。

  磁石(一两) 朱砂(一两) 六神曲(三两,生研)共研末。另以六神曲一两,水和作饼,煮浮。入前药加炼蜜为丸,如麻子大。沸汤下二钱。解见《时方歌括》。

  卷之四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方

  五淋汤赤茯苓(三钱) 白芍 山栀子(各二钱) 当归(一钱) 细甘草(一钱四分)

  加灯芯十四寸,水煎服。解见《时方歌括》。

  滋肾丸 又名通关丸。治小便点滴不通,及治冲脉上逆、喘呃等证。

  黄柏 知母(各一两) 肉桂(一钱)

  共研末,水泛为丸,桐子大,阴干。每服三钱,淡盐汤下。

  补中益气汤 治一切气虚下陷。

  方见《中风》。

  萆 厘清饮 治白浊。

  川萆 (四钱) 益智仁 乌药(各一钱半) 石菖蒲(一钱)

  一本加甘草梢一钱五分,茯苓二钱。水二杯,煎八分,入盐一捻服,一日两服。

  四君子汤方见《时方歌括》。

  歌曰:白浊多因心气虚,不应只作肾虚医。四君子汤加远志,一服之间见效奇。

  龙胆泻肝汤 治胁痛,口苦,耳聋,筋痿,阴湿热痒,阴肿,白浊,溲血。

  龙胆草(三分) 黄芩 栀子 泽泻(各一钱) 木通 车前子(各五分) 当归 甘草 生地(各三分) 柴胡(一钱)

  水一杯半,煎八分服。

  五倍子丸 治遗精固脱之方。

  五倍子(青盐煮干,焙) 茯苓(各二两)

  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二钱,盐汤下,日两服。

  妙香散怀山药(二两) 茯苓 茯神 龙骨 远志 人参(各一两) 桔梗(五钱) 木香(三钱) 甘草(一两)

  麝香(一钱) 朱砂(二钱)

  共为末。每服三钱,莲子汤调下。

  卷之四

  疝气方

  五苓散(仲景) 本方治太阳证身热、口渴、小便少。今变其分两,借用治疝。

  猪苓 泽泻 茯苓(各二钱) 肉桂(一钱) 白术(四钱水三杯,煎八分服。加木通、川楝子各一钱五分,橘核三钱,木香一钱。

  三层茴香丸 治一切疝气如神。

  大茴香(五钱,同盐五钱炒) 川楝子(一两) 沙参 木香(各一两)

  为末,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温酒下,或盐汤下。才服尽,接第二料。

  又照前方加荜拨一两,槟榔五钱,共五两。根据前丸服法。

  若未愈,再服第三料。

  又照前第二方加茯苓四两,附子(炮)一两,共前八味,重十两。丸服如前。虽三十年之久,大如栲栳,皆可消散,神效。

  《千金翼》洗方 治丈夫阴肿如斗,核中痛。

  雄黄末(一两) 矾石(二两) 甘草(七钱)

  水五杯,煎二杯洗。

  卷之四

  消渴方

  白虎汤调胃承气汤理中丸乌梅丸四方俱见《伤寒》。

  肾气丸六味汤炙甘草汤三方俱见《虚痨》。

  麦门冬汤麦门冬(四钱) 半夏(一钱五分) 人参(二钱) 粳米(四钱) 炙甘草(一钱) 大枣(二枚)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麻仁丸火麻仁(二两) 芍药 枳实(各五钱) 大黄 浓朴(各一两)

  研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米饮下,以知为度。

  卷之四

  痰饮方

  化痰丸(王节斋) 治津液为火熏蒸,凝浊郁结成痰,根深蒂固,以此缓治之。

  香附(童便浸炒,五钱) 橘红(一两) 栝蒌仁(一两) 黄芩(酒炒) 天门冬 海蛤粉(各一两)

  青黛(三钱) 芒硝(三钱,另研) 桔梗(五钱) 连翘(五钱)

  共研为末,炼蜜入生姜汁少许,为丸如弹子大。每用一丸,噙化。或为小丸,姜汤送下二钱。

  苓桂术甘汤(《金匮》) 治胸胁支满目眩。并治饮邪阻滞心肺之阳,令呼气短。

  肾气丸 治饮邪阻滞肝肾之阴,令吸气短。

  二方俱见《喘证》。

  甘遂半夏汤(《金匮》) 治饮邪留连不去,心下坚满。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汤洗七次,十三枚,以水一中杯,煮取半杯,去滓) 芍药(五枚,约今之三钱) 甘草如指(一枚,炙。约今之一钱三分)水二杯,煎六分,去滓,入蜜半盏,再煎至八分服。

  程氏曰:留者行之,用甘遂以决水饮。结者散之,用半夏以散痰饮。甘遂之性直达,恐其过于行水,缓以甘草、白蜜之甘,坚以芍药之苦,虽甘草、甘遂相反,而实以相使,此苦坚甘缓约之之法也。《灵枢经》曰:约方犹约囊。其斯之谓与?尤氏曰:甘草与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盖欲其一战而留饮尽去,因相激而相成也。芍药、白蜜,不特安中,亦缓毒药耳。

  十枣汤(《金匮》) 治悬饮内痛。亦治支饮。

  方见《腹痛》。

  大青龙汤(《金匮》) 治溢饮之病属经表属热者,宜此凉发之。

  小青龙汤(《金匮》) 治溢饮之病属经表属寒者,宜此温发之。

  以上二方,俱见《伤寒》。

  木防己汤(《金匮》) 人膈中清虚如太空,然支饮之气乘之,则满喘而痞坚,面色黧黑,脉亦沉紧。得之数十日,医者吐之下之俱不愈,宜以此汤开三焦之结,通上下之气。

  木防己(三钱) 石膏(六钱) 桂枝(二钱) 人参(四钱)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金匮》) 前方有人参,吐下后水邪因虚而结者,服之即愈。若水邪实结者,虽愈而三日复发,又与前方不应者,故用此汤去石膏之寒,加茯苓直输水道,芒硝峻开坚结也。又此方与小青龙汤,治吼喘病甚效。

  木防己(二钱) 桂枝(二钱) 茯苓(四钱) 人参(四钱) 芒硝(二钱五分)

  水二杯半,煎七分,去滓,入芒硝微煎,温服,微利自愈。

  泽泻汤(《金匮》) 支饮虽不中正,而迫近于心,饮邪上乘清阳之位。其人苦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旋转而乍见眩黑也。宜此汤。

  泽泻(五钱) 白术(二钱)

  水二杯,煎七分,温服。

  浓朴大黄汤(《金匮》) 治支饮胸满。(支饮原不中正,饮盛则偏者不偏,故直驱之从大便出)浓朴(二钱) 大黄(二钱) 枳实(一钱五分)

  水二杯,煎七分,温服。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 治支饮不得息。

  方见《气喘》。

  小半夏汤(《金匮》) 治心下支饮,呕而不渴。

  半夏(四钱) 生姜(八钱)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己椒苈黄丸 (《金匮》) 治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

  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共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先饮食服一丸,日三服,稍增之,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程氏曰:防己、椒目导饮于前,清者从小便而出;大黄、葶苈推饮于后,浊者从大便而下。此前后分消,则腹满减而水饮行,脾气转输而津液生矣。

  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 治卒然呕吐,心下痞满,膈间有水气,眩悸者。

  即小半夏汤加茯苓四钱。

  五苓散 (《金匮》) 治脐下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 茯苓 白术各十八铢(校:十黍为一铢,约今四分一厘七毫) 桂枝一两)

  为末。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六铢为一分,即今之二钱半也。泽泻应一两二钱五分。猪苓、白术、茯苓各应七钱五分也。方寸匕者,匕即匙,正方一寸大,约八九分。余用二钱)愚按:脐下动气去术加桂,理中丸法也。今因吐涎沫是水气盛,必得苦燥之白术,方能制水。颠眩是土中湿气化为阴霾,上弥清窍,必得温燥之白术,方能胜湿。证有兼见,法须变通。

  附方:《外台》茯苓饮 治积饮既去,而虚气塞满其中,不能进食。此证最多,此方最妙。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二钱五分) 枳实(二钱) 橘皮(一钱二分五厘 生姜二钱)

  水二杯,煎七分服,一日三服。

  徐忠可曰:俗谓陈皮能减参力,此不唯陈皮,且加枳实之多,补泻并行,何其妙也。

  《三因》白散滑石(五钱) 半夏(三钱) 附子(二钱,炮)共研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三片,蜜三钱,水一杯半,煎七分服。

  卷之四 伤寒方

  太阳

  桂枝汤桂枝 白芍(各三钱) 甘草(二钱,炙) 生姜(三钱,切片) 大枣(四枚)水二杯,煎八分,温服。服后少顷,啜粥一杯,以助药力,温覆微似汗。若一服病止,不必再服;若病重者,一日夜作二服。

  麻黄汤麻黄(三钱,去根节) 桂枝(二钱) 杏仁(去皮尖,二十三枚) 甘草(一钱)

  水三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吹去上沫,纳诸药,煎八分,温服。不须啜粥,余将息如前法。

  大青龙汤麻黄(六钱,去根节) 桂枝(二钱) 甘草(二钱,炙) 杏仁(去皮尖,十二枚) 生姜(三钱,切片)大枣(四枚) 石膏(碎以绵裹,四钱五分)

  水四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半。去上沫,纳诸药,再煎八分,温服。温覆取微似汗,汗出多者,以温粉扑之(白术 牡蛎龙骨研末)。若汗多亡阳者,以真武汤救之。

  小青龙汤麻黄(去根节) 白芍 干姜(不炒) 甘草 桂枝(各二钱) 半夏(三钱) 五味子(一钱) 细辛(八分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医学三字经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