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证传 - (TXT全文下载)

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所到。只如此四句中。那句是宾。那句是主。谦指火曰。与我向此中拈出一茎眉毛得么。僧曰。非但学人。尽大地人丧身失命。谦曰。汝因什么自把髻投衙乎。谦将化。升座曰。一百年中。祗看今日。今日事作么生。吾住此山四十年。唯用一剑活人眼目。乃拈巾曰。如今有纯陀么。提向诸方展看。作掷势。僧问。纯陀献供末后。殷勤时如何。谦曰。莫相辜负好。又问。和尚迁化。向什么处去。举足曰。足下看。又问。百年后以何为极则。谦提巾便掷。僧再拜。退就列。於是谦说偈曰。蓦刀肚里逞全威。汝等诸人善护持。火里铁牛生犊子。临岐谁解凑吾机。言卒而化。
  四十二章经曰。[拚-ㄙ+ㄊ]命必死难。
  传曰。韩信为淮阴侯。称疾不朝。而陈狶一代相。过辞信。信挈其手。与步於庭数匝。仰天而叹曰。子可与言乎。吾欲与子有言。狶因曰。唯将军命。信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反。陛下不信。再至乃疑。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定也。狶曰。谨奉教。汉十年。狶果反。高帝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之狶所。而与其家臣谋。夜诈赦诸官徒奴。欲袭高后.太子。部署已定。待狶报。俄有人告吕后。后斩之锺室。信料事无遗策。方是时。信无兵。乃曰为公从中起。可疑也。故信虽就诛。其心果死乎。马谡街亭之败。诸葛孔明诛之。临终与孔明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於此。谡虽死。无恨於黄壤也。於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泪。予以是观之。信之死。非真死者也。谡可谓[拚-ㄙ+ㄊ]命非真死。可乎。
  易.噬嗑卦曰。利用狱。亨。
  传曰。黄龙南禅师昔住庐山归宗寺。火一夕而烬。下狱不食六十日。既释放。庵於石门之南塔。尝谓门弟子曰。我在狱。证法华经菩萨游戏三昧。经曰。菩萨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心不好乐。呵小乘也。以其不能成就众生耳。弟子请闻其说。黄龙曰。凡狱吏之治有罪者。察见其情伪。必痛加捶楚。欺诈之实尽则自释。虽有酷刑。不能申也。罪至於死。亦所甘心者。智迄情枯故也。今禅学者。驰求之狂。欺诈之病。不以知见之慧锻之。何由而释。故其平生止以三种语验天下衲子。予少年闻老宿夜语及之。今二十年也。其说有补丛林。故录焉。
  香严闲禅师偈曰。有一语。全规矩。拟思量。带伴侣。踏不着。省来处。一生参学事无成。殷勤抱得旃檀树。
  传曰。枣柏论曰。乌洛迦旃檀香者。乌洛迦。蛇名。旃檀者。香树也。明此蛇最毒。常患热毒。以身绕此香树。其毒气便息。表若有众生闻说心境俱空。本无体相。无有处所。无一法可得之香。信而悟入。一切烦恼毒气自然清净。予以是知殷勤抱得旃檀树之语。非苟然发也。
  楞伽经曰。不应摄受。随说计着。真实者。离名字故。大慧。如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观指。不得实义。如是愚夫。随言说指。摄受计着。至竟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
  传曰。僧问九峰禅师曰。深山中还有佛法也无。答曰。有。僧曰。如何是深山中佛法。答曰。石头大者大.小者小。今学者闻举。便欣然以为解了。有诘之者。则曰。触目全真。头头显现。嗟乎。此所谓观指不得实义者也。予尝与僧自逍遥山。经乱石涧入五峰。休於树阴。举此因缘。作偈曰。石头若是佛法。法身应不灵圣。佛法若有大小。法身应分少剩。枯骨头上没汁。衲僧眼见不信。八万四千法门。一句为汝说尽。
  石头参同契曰。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
  传曰。此语之妙。学者罕能识之。盖子之得其母。则不假取於人而自信者也。圭峰密禅师初读圆觉经至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於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於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恍然而悟。如子得母也。
  破色心论曰。彼一非可见。多亦不可见。和合不可见。是故无尘法。此偈明何义。汝向说言色等诸入。皆是实有。何以故。以识能取外境界者。此义不然。何以故。有三义故无色等入。何等为三。一者为实有一微尘。如彼外道卫世师等。虚妄分别。离於头目身分等外。实有神我。微尘亦尔。离色.香等实有否耶。二者为实有多微尘差别可见否耶。三者为多微尘和合可见否耶。此明何义。若实有彼一微尘者。则不可见。如彼外道卫世师等。虚妄分别。离於头目身分等。外有一神我不可得见。微尘亦尔。离色.香等不可得见。是故无一实尘可见。是故偈言彼一非可见故。若实有多微尘差别者。应一一微尘历然可见。而不可见。以是义故。多尘差别。亦不可见。是故偈言多亦不可见故。多微尘和合不可见者。此亦不然。何以故。以一微尘实无有物。云何和合。是故不成。是故偈言和合不可见。是故无尘法故。问曰。云何不成。答曰。偈言。六尘同时合。尘则有六相。若六唯一处。诸大是一尘。此偈明何义。若诸微尘从六方来。六尘和合。若如是者。尘有六方。若有六方。则有六相。又若微尘有处所者。不容余尘。是故偈曰六尘同时合。尘则有六相故。若六微尘唯一处者。一微尘处有六微尘。若如是相者。六尘一处。若一处者。则六尘不可得见。何以故。彼此微尘无差别故。若如是者。一切粗物山河等事。亦不可见。是故言若六唯一处。诸大是一尘故。一尘者无物如向前答。一多和合不可得见故。
  传曰。卫世师等。起一种执。执离头目身分之外有一神我者。此神我有而不可见。故论称一微尘。若离色.声.香.味等外。而有此一微尘。应如神我有而不可见也耶。尘如果有六方之相。则晓然可识不可杂。故曰不容余尘。又若六尘和合而不可见。则山河大地亦不可见。以皆是和合。於尘和合。则不可见。於山河大地亦以和合。独可见乎。无是理也。但诸佛境绵密难见。非世喻可。况四量之中。有圣断量。谓凡法不入现量.比.似之量者。则以圣断量定之。如世尊言三界唯心。
  大智度论曰。问曰。闻者云何。闻用耳根闻耶。用耳识闻耶。用意识闻耶。若耳根闻。耳根无觉识知故。不应闻。若耳识闻。耳识一念故。不能分别。不应闻。若意识闻。意识亦不能闻。何以故。先五识识五尘。然后意识识。意识不能识现在五尘。唯识过去.未来五尘。若意识能识现在五尘者。盲聋人亦应识声色。何以故。意识不破故。答曰。非耳根能闻声。非耳识.亦非意识。是闻声事。从多因缘和合。故得闻声。不得言一法能闻声。何以故。耳根无觉故。不应闻声。识无色.无对.无处故。亦不闻声。声无觉.无根。故不知声。尔时耳根不破。声至可闻处。意欲闻情。尘意和合。故耳识随生。耳识即生意识。能分别种种因缘得闻声。以是故不应作难虽闻声。佛法中亦无有法能作.能见.能知。如偈说。有业亦有果。无作业果者。此第一甚深。是佛法能见。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佛法说。
  传曰。有僧尝问荷泽会禅师。见闻照声色时。唯复抗行耶。唯有先后。答曰。抗行先后即且止。汝毕竟将什么作声色。僧曰。如师所论。则无声色可得也。於是再拜。即日发去。后隐於蒙山。
  首山念禅师。有僧问。如何是佛。答曰。新妇骑驴阿家牵。僧曰。未审意旨如何。答曰。百岁翁翁失却父。僧曰。百岁翁翁岂有父耶。首山曰。汝会也。又曰。此是独坐无尊卑。从上无一法与人。
  传曰。首山高弟。有神鼎諲禅师。尝问僧举似此语。作偈曰。新妇骑驴阿家牵。谁后复谁先。有问又须向渠道。新妇骑驴阿家牵。是老以无师智.自然智。吐称性语。能形容不可传之妙。耆年住山。学者从之。有问而默。则疑以为不肯为我说。有问有答。则是以言遣言。世谛有为。此意所从来远矣。阿难尝问迦叶。世尊付金襕之外。更传何法。迦叶呼曰。阿难。阿难应诺。迦叶曰。倒却门前剎竿着。
  宝公十二时偈曰。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认声色。觅疏亲。只是从前染污人。若欲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
  传曰。僧问云庵。如何是道。云庵曰。宝公云。若欲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汝今求佛道。虚空向汝道什么。其僧於是大悟於言下。昔亮座主参马祖。祖问。汝称讲经。将何物讲。对曰。将心讲。祖曰。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如何讲得经。亮厉语曰。心若讲不得。莫是虚空讲得么。祖曰。却是虚空讲得。亮亦契悟。归谓其学徒曰。我自谓平生讲业。天下无能过者。今日见开元老宿。一唾净尽。我从前见解。皆欺诳汝。遂渡漳水。隐於西山。予尝作渔父词。歌其标韵曰。讲处天花随玉麈。波心月在那能取。旁舍老师偷指注。回头觑。虚空特地能言语。归对学徒重自诉。从前见解都欺汝。隔岸有山横暮雨。翻然去。千岩万壑无寻处。
  洞山尊贵旨诀。
  传曰。云居膺禅师曰。僧家发言吐气。须有来由。莫将作等闲。这里是什么处所。争受容易。凡问个事。也须识些子好恶。若不识尊卑良贱。不知触犯。信口乱道。也无利益。并驰行脚。到处觅相似语。所以寻常向兄弟道。莫怪不相似。恐同学太多去。第一莫将来。将来不相似。言语也须看首尾。八十翁翁出场屋。不是小儿戏。不是因循底事。一言参差。即千里万里。难为收摄。盖为学处容易。又曰。汝等诸人。直饶学得佛边事。蚤是错用心了也。不见古人讲得天花落.石点头。尚不干自己事。自余是什么闲。如今拟将有限身心。向无限中用。有什么交涉。如将方木逗於圆孔。多少譊讹。若无恁么事。饶汝说得簇花簇锦。亦无用处。未离识情在。一切事须向这里及尽。始得无过。方得出身。若一毫发去不尽。即被尘累。岂况更多。差之毫厘。过犯山岳。不见古人道。学处不玄。尽是流俗。闺阁中物舍不得。俱为渗漏。直须向这里及取及去及来。并尽一切事。始得无过。如人头头上了。物物上通。只唤作了事人。终不唤作尊贵。将知尊贵一路自别。便是世间极重极贵物。不得将来向尊贵边。须知不可思议。不当好心。所以古人道。犹如双镜。光光相对。光明相照。更无亏盈。岂不是一般。犹唤作影像边事。如日出照於世间。明朗是一半。那一半唤作什么。如今人未识得光影门头。户底粗浅底事。将作屋里事又争得。又曰。升天底事。须对众扬却。十成底事。对众丢却。掷地作金声。不得回头顾着。自余有什么用处。不见二祖当时诗书博览。三藏圣教。如观掌中。因什么更求达磨安心。将知此门中事。不是等闲。予味云居之语。知尊贵之旨须自悟。噫。垂衣裳而天下治者。尧舜也。
  圆觉经曰。金刚藏菩萨问世尊曰。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而世尊答曰。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传曰。圭峰曰。此段义穷尽甚深疑念。故菩萨难意云。众生本佛。今既无明。十方如来后应烦恼。佛答意云。即此分别。便是无明。故见圆觉。亦同流转。如云驶月运等。但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如翳差华亡。众生即佛。人罕能知。知而寡信。信而鲜解。解亦难臻此境。翠嵓真点胸好问僧。文殊是七佛之师。因甚出女子定不得。罔明从下方来。因甚却出得女子定。莫有能对者。独英邵武方其问时。以手掐其膝而去。真笑曰。卖匙筯客未在。予以谓英邵武可谓一念不生。前后际断者耶。
  永明禅师。有僧问。以心为宗。禅门正脉。且心是名。以何为体。答曰。近代以来。今时学者。多执文背旨。昧体认名。认名忘体之人。岂穷实地。狥文迷旨之者。何契道源。则心是名。以知为体。此是灵知。性自神解。不同妄识。仗缘托境。作意而知。又不同太虚空廓。断灭无知。
  传曰。肇论曰般若无知者。无有取相之知也。常人皆谓般若是智。智则有知也。若有知。则有取着。若有取着。则不契无生。今明般若真智。无相无缘。虽鉴真谛。而不取相。故云无知也。故经云。圣心无知。无所不知矣。又经云。真般若者。清净如虚空。无知无见。无作无缘。斯则知自无知矣。不待忘也。以此知真知不落有无之境。是以诸佛有秘密。秘密之教。祖师有默传。密付之宗。唯亲省而相应。非言诠之表示。若明宗者。了然不昧。寂尔常知也。魏府元禅师曰。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举心动念。又却不是也。
  临济四喝。
  传曰。金刚王剑。觌露堂堂。才涉唇吻。即犯锋铓。锯地师子。本无窠臼。顾伫停机。即成渗漏。探竿影草。不入院界。一点不来。贼身自败。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佛法大有。只是牙痛。此四偈。予年三十五时作。今五十二。偶阅旧书见之。於是喟然而叹。昔李北海以能书名世。而世争师其笔法。北海笑曰。学我者拙。似我者死。四偈有旨。的如学北海书而似者耳。首山上堂曰。昔兴化和尚示众云。大众。兴化放你诸人不得。不得如何若何。须是单刀直入。兴化为你证据。时有旻德长老。出众礼拜。起便喝。兴化亦喝。旻德又喝。兴化又喝。旻德便休。兴化乃曰。适来若是别人。三十棒。一棒也较不得。何故。他旻德会一喝不作一喝用。首山曰。看他兴化与么用。为什么放得他过。诸上座。且道什么处是一喝不作一喝用。前一喝。后一喝。且道那个是宾。那个是主。虽然如是。亦须子细。便下座。又曰。二俱有过。二俱无过。予观首山。可谓临济.兴化的骨孙也。
  洞山五位。
  传曰。天下后世学者。多疑达磨所传之意。使可祖自求其心且不可得。矧所谓洞上五位者耶。是不达先圣之远略。所以防闲异道邪说之摩拂正法也。故特建法幢。意若曰有能通达其旨趣。受用其法门。临机无疑。遇缘不退者。即吾法流。不然。非其眷属。故有五偈。皆精妙秘奥。非上智大根莫能到其境。今丛林闻其偈。如人闻其父之名。可闻而不敢道。嗟乎异哉。其偈曰。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昔日嫌。既曰不相识而怀昔嫌。岂真然耶。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更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方认影耳。何谓觌面无真乎。正中来。无中有路出尘埃。但能莫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偏中至。两刃交锋莫回避。好手还同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气。正中来。则独倡而未和。偏中至。则宾主叶和也。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终归炭里坐。独此一位。没偏正之名。此其难和。盖所谓。出凡圣路学。离心意识参。及尽无功虚玄妙道者也。然其要。拟心动念。即迷宗失旨。故汾阳偈曰。五位参寻切要知。纤毫才动即差违。金刚透匣谁能会。唯有那咤第一机。举目便令三界净。振铃还许九天归。正中妙挟通回互。拟议锋芒失却威。
  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菩萨行处。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
  传曰。龙胜曰。忍为最妙。行者当作是念。我若以瞋报彼。则为自害。又我先自有是罪。不得如意。要必当偿。若於此人不受。余亦害我。俱不得免。云何起瞋。又忍为磔磲。能莹诸功德。若人加恶。如猪揩金山。益发其明。求佛道利众生之利器也。永嘉作证道歌。叙六度而以忍为首。曰。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消融顿入不思议。扬州建隆庆禅师有卓行。黄龙南公高弟也。为东坡.少游.孙莘老.邹志完诸公所礼敬。有门弟子怀奸。少丛林。为庆呵辱。不胜其忿。走白莘老.少游。曰。诸公以建隆为有道者。然无奈其好欲。尝私一尼童。知之否。诸公大惊。知其谤。因造其庐问之。庆笑曰。实如所传。竟不复辨。人以为难。庆后殁。火化得五色舍利不胜数。其平生践履之明验如此。
  华严经曰。具足优婆夷。以忍波罗蜜中。具十波罗蜜。以常能大舍。具檀波罗蜜。素服清洁。名为持戒。被发毁容。名之为忍。心常不与世心和合。名为精进。智悲利俗。不与识俱。名之禅定。已践佛果。出世妙慧。名为智慧。常处生死。接引众生。又无女业。示受女身。明大悲行。是名方便。常随大愿。六道济生。名之大愿。不畏生死。常转法轮。名之为力。随智幻生。一切剎海。常施佛事。名之为智。具足如是十波罗蜜。
  传曰。予於是十波罗蜜中。自观皆莫能行。独於心常不与世心和合。敬奉教矣。以情观之。则予为沙门。乃不遵佛语。与王公贵人游。竟坐极刑。远窜海外。既幸生还。冠巾说法。若可悯笑。然予之志。盖求出情法者。法既出情。则成败赞毁。道俗像服。皆吾精进之光也。

云岩宝镜三昧

  合古辙上。
  华严论曰。唯寂唯默。心造如来之样。不着不恋。入道合法之辙(一云是路入法界之辙)。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其善保护。
  首标叙语。而为结语丁宁之词。何也。是古辙全提时节。法华曰。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殷勤三请。而世尊方许说之。及其渴闻。便为结语。昔云岩深得此意。洞山辞去时。问曰。百年后。或有人问还邈得师真否。如何祇对。岩云。但向伊道只这是。洞山沈吟。岩曰。价阇黎。承当这个大事。直须子细。洞山初无所言。后因过水睹影。方始顿悟。
  银盘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意不在言。来机亦赴。
  云门问僧。佛法还有长短也无。自代云。这个师僧与么肥。那个师僧与么瘦。莲华峰问僧。佛法还有彼此也无。自代云。那里捣药。这里向火。风穴问念法华。如何是世尊不说说。念曰。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所以同安曰。枯木岩前蹉路多。行人到此尽蹉跎者。以智眼多浊。不见古人不传之妙。巴陵以三转语。酬云门法乳之恩。非徒语也。
  动成窠臼。差落顾伫。背触俱非。如大火聚。
  岩头曰。不用思。搭着昏昏地。才有所动。便成窠臼。古人唤作贴体衣病。最难治也。洞山云。拟心蚤差。况复有言耶。般若如火聚。触即被烧。背即非火。百丈云。但两头捉汝不着。免苦乐相形。明暗相酬。譬如卦兆。便被五行所管也。
  但形文彩。即属染污。夜正半明。天晓不露。
  百丈曰。从来是个物。不要知渠.解渠.是渠.非渠。但刈断两头句。刈断有无句。不无不有句。两头迹不现。两头捉汝不着。不是欠少。不是具足。非凡非圣。不明不暗。不是有知。不是无知。不是系缚。不是解脱。不是一切名目。何以问不以实语答。若为雕琢得虚空为佛相貌。若为道虚空是青黄赤白。所以维摩云。法无有比。不可喻故。法身无为。不堕诸数故。本无名目。谓之佛是染污。谓之法是染污。所以让公云。说似一物即不中。
  为物作则。用拔诸苦。虽非有为。不是无语。
  沩山云。实际理中。本无是法。所以不欣取着。为物作则之时。要用便用。若於余时。无一尘系念。涅盘经云。有所说者名有为法。如来世尊非是有为。是故无说。而药山又曰。第一不得绝却言语。他说个语。显个无语底。
  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
  但言汝是染污。故言汝不是渠。便尔休去。则成两句。故又言渠正是汝。故成三句也。
  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终必得物。语未正故。
  涅盘经曰。云何名婴儿行。善男子。不能起住去来语言。是名婴儿行。如来亦尔。不能起者。如来终不起诸法相。不能住者。如来不着一切诸法。不能来者。如来身行无有动摇。不能去者。如来已到大般涅盘。不能语者。如来虽为一切众生演说诸法。实无所说。何以故。有所说者名有为法。如来世尊非是有为。是故无说。又无语者。犹如婴儿言语未了。虽复有语。实亦无语。如来亦尔。语未了者。即是秘密。诸佛之言。虽有所说。众生不解。故名无语。又婴儿者。名物不一。未知正语。虽名物不一未知正语。非不因此而得识物。如来亦尔。一切众生方类各异。所言不同。如来方便随而说之。亦令一切因而得解。
  如离六爻。偏正回互。迭而为三。变尽成五。
  离。南方之卦。火也。心之譬也。其爻六划。回互成五卦。重迭成三卦。如第二爻.三爻.四爻又成一卦。巽也。第三爻.四爻.五爻又成一卦。兑也。此之谓迭为三也。下巽上兑。又成一卦。大过也。下兑上巽。又成一卦。中孚也。此之谓变成五也。
  正中来 偏中至 正中偏 偏中正 兼中到。
  大过 中孚 巽 兑 重离。
  
  如荎草味。如金刚杵。
  荎。五味子也。一草而具五味。金刚杵。首尾俱阔而中狭。又首尾俱虚而中实。原先圣之意。以重离五变三迭。世间法也。例婴儿不去.不来.不起.不住.不能正语。出世间法也。於是方便建立五路三位。学者思之。
  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涂。挟带挟路。
  妙挟。语忌十成。双举。语有清浊。通宗。自受用三昧机。不昧终始。通涂。他受用三昧。宾主音信相通。血脉不断。
  错然则吉。不可犯忤。
  此易离卦初爻之词。以火性上炎。当错然敬之。临济云。如金刚王宝剑。其锋不可触也。
  同尘相下。
  楞伽经曰。如楔出楔。本欲其离语。然必假语也。
  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因缘时节。寂默昭着。
  南台偈曰。妙哉三下板。知识尽来参。既善知时节。吾今不再三。
  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
  如乐黄锺之管九寸。差一忽则音不应宫。故三祖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赵州曰。一切但仍旧。方合古辙。莲华峰亦曰。但能随处安闲。自然合他古辙。
  今有顿渐。缘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规矩。宗通趣极。真常流注。
  圆觉经曰。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将知天真而妙。不属迷悟。日用皆证。特以依师寻求修习。便成顿渐。至其宗趣妙。极犹为理障。碍正知见。故名真常流注。玄沙云。第一句纲宗。且自承当。现成具足。尽十方世界更无他故。只是仁者。更教谁见谁闻。都来只是汝心王所为。全成不动佛。只欠自承当。唤作开方便门。且要汝诸人信有一分真常流注。亘古亘今。未有不是者。未有不非者。如此一句成平等法。何以故。以言逐言。以理遣理。平常性相说法度人。然犹明前不明后。未有出格之句。死在句中。
  外寂中摇。系驹伏鼠。
  驹系不忘驰。鼠伏偷心在耳。
  先圣悲之。为法檀度。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
  只此肯心。金锁玄路。
  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如虎之缺。如马之馵。
  法华经曰。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加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尔时忉利诸天。先为彼佛於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座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花。面百由旬。香风时来吹去萎花。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於佛。乃至灭度。常雨此花。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余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於灭度。亦复如是。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宴坐十小劫。谓之垂成。过十小劫。佛法方现前。如来世尊之意深妙而着。曹山曰。劫者滞也。只为未忘大果耳。虎一名李耳。凡虎食畜产不至耳。讳其名也。然每食一人。耳辄一缺。馵者。马后左脚里有白点处。如虎之缺。言不敢触讳也。如马之馵。言语忌十成也。
  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黧奴白牯。
  下劣。凡情也。惊异。圣情也。
  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锋相直。巧力何预。
  射至百步。力也。射中百步。巧也。至箭锋相直。则非巧力所及。
  木人方歌。石儿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
  同安曰。万古碧潭空界月。载三捞摝始应知。
  臣奉於君。子顺於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
  香严曰。於此门。成孝义。贤子孙。密安置。洞山曰。此事如节度使符印。一路不通。即是不奉於君。
  潜行密用。如愚若鲁。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僧问洞山。如何是主中主。洞山云。汝自道取。僧云。某道得只是客中主。请和尚道。山云。不辞向汝道。相续也大难。

  智证传(终)

  昔人有言切忌说破。而此书挑刮示人。无复遗意。吁。可怪也。罢参禅伯。以此书为文字教禅而见诋。新学后进。以此书漏泄己解而见憎。孔子作春秋曰。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嗟哉。犹未若此书有罪之者。而无知之者也。顷辛丑岁。余在长沙。与觉范相从弥年。其人品问学。道业知识。皆超妙卓绝。过人远甚。喜与贤士大夫文人游。横口所言。横心所念。风驶云腾。泉涌河决。不足喻其快也。以此屡萦祸谴。略不介意。视一死不足以惊惧之者。守此以殁。不少变节。大抵高者忌其异己。下者耻其不逮。阽於死亡。不足以偿人意。暗黩百出。而觉范无纤毫之失。奉戒清净。世无知者。今此书复出於殁后。窃度此意。盖慈心仁勇。悯后生之无知。邪说之害道。犯昔人之所切忌。而详言之者也。宁使我得罪於先达。获谤於后来。而必欲使汝曹闻之。於佛法中。与救鸽饲虎等。於世法中。程婴.公孙杵臼.贯高.田光之用心也。乌乎。贤哉。
  绍兴四年九月晦日阐提居士许顗彦周后序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智证传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