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论义 - (TXT全文下载)

独头者。以吾人。心似猿猴在室内。缘五方窗眼。即东驰要奔。无暂停歇。故名散位。问。三量中通何量耶。答。三量俱通。何则。由五识。缘五尘性境成现量。剎那流八意地。方成比量。若错缘尘境。如钟声。甚作鼓声境者。是非量也。以凡夫。遇善成善。遇恶成恶等。故名散位耳。问。以何为体。答。以心。心所为体。云梦中独头者。由数常日用中所缘善恶无记等境。自熏成种。在梦迷性中。唯第八识见分种生。是虚妄迷性。非现比二量五尘境生。纯非量境。是假名见分体也。是八识中。熏习力强生也。庄子云。昔日庄周梦为蝴蝶。直至惺来为是庄周。为是蝴蝶。云此之为物化。憨山老人云。此老。未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知吾人有熏习种。而成梦境。若日中未见蝴蝶。如何梦中而见。故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种生。非自然生也。然梦中等境。是虚因虚果。故种子及梦境果。俱非实也。故梦造善造恶。非异熟报摄也。复次梦中境者。或过去力强而现。梦境或梦善境助生善。或梦恶境助生恶。现在持诵此大乘经典。因深信力。精进力。于梦中必成大善等境。如法华中。梦成佛道等。非三量中收。恶梦等境。亦复然也。然更有亡人讨济。如郗氏等类。此乃自他因缘。业感之所成也。亦非三量中收。现量比量之言数皆不相违。定可信受耳。云何名乱意独头。答。乱意独头。又二义。一真乱意二是非乱意。真乱意者。因疯狂及患。以青作黄。故五识不能缘尘。唯第六意识力强无主宰故。如寺中主人迷乱。混责众人。故名乱意独头耳。二非乱意。有似乱意如现在将死未死。以善业力强。即见天宫楼阁。或游西方圣境。非乱意也。若是现在人未死。偶见役卒抠杖。或见阎王。拷而罚之。如药师及地藏经示。是业力也。前乱意者。非量所收。后是异熟识善恶种力。非三量收也。又问。如人参禅中见佛及西方圣境可是善境否。答云。非也。是魔境乱意故。或过勇力眼中火出。神色不定。口内作偈似正不正。俱属魔境。皆为乱意。问。云何见佛圣境名为乱意耶。答。夫参禅者。以一切凡情圣见俱要扫尽。不立纤尘。诫谓实际理中。纤尘不立。佛魔并遣见法实际尚要吃棒。况存圣境。是乱意非量中收。若是持诵法华华严等经。现在中见多佛。或见弥陀及观音势至。或光华祥瑞等相。由念佛力故。俱与西方果熟有分。非乱意也。是现比。二量圣境所收。无非量者耳。何则。前参禅者。是修无生因。故要顿空目前之境。内外寸丝不挂。方是无生。或念佛诵经礼忏。修万行因。是熏习种。故见圣境。是熏习果。非魔境耳。若是执着我见名利。及爱种不断者。决是魔也。外道法者。即是此耳。
  问。云何名定中独头耶。答云。定中不系外境。唯七八二识为主。名定中独头者。斯有二义。一者邪见。二者正见。邪见又二。一也空外道修无想定灭却心意识处。以至悲想四如天等。若我见种不亡者。即名邪定。何故。夫一切圣人。皆证无我。方成佛道。故凡有丝毫我者。即是凡夫。顿断我见种绝。即是圣。人况有爱乎。二者如是人为生死故。或为最上大乘心故。或参禅者。古人以方便故。教人看一念未生前句等。用心恳切。以至山穷水尽。忽然顿省初关。未得二关三关者。以为自足。即将古人言句。串集成篇语句。尽是比量心意识边事。久久言句。尽成非量见耳。罗汉得初关者。如云无少法得者。是罗汉偏真见果。先已断尽我见爱种。始证罗汉位也。今之人者。我爱名利。俱未去尽一毫。云何而得超佛越祖果耳。错之大矣。久久我慢心起。是是非非慊谤正法。为魔伴侣。及于习教持律我爱不断者。非正定也。是故参禅习教持律者。总要顿断我见爱种者。方入圣道之果也。切不可得少为足诫之诫之。问。云何得入正见耶。答。悟后专念。习唯心旨。达色本自空寂。心境杳无。无少法见。非但超越外道。亦得顿超罗汉偏真果见。何故。以了一切法者。决定无一切法也。内外杳无。永断疑惑。凡见一切法者。即是见心也。心尚不立。况有境乎。故经云。无智亦无得者。始见如来净法身也。以得离垢眼故。可不信哉。
  又云正定。又二一者如前心修四禅四空定等。依佛破我爱见。入九次第定。先入四禅定中通比量见。是定中独头。又九次第定。灭尽心意识处。忽然顿悟偏真。无少法得而不断灭者。即小乘中定。是生空也。
  二者。如前云。心境杳无。得唯心旨。无少法得者。即悟色本自空。离相即佛。肇法师云。真空无名。真色无形。方是大乘。二空真如也。乃至如来果地。亦复然也。何则。前是七地。入八地修道分圆果耳。今如来者。证道分中之果。亦无少法可得。何则八华藏界。离诸见故。八三际海无剎那故。问。以何为体。答。以无分别现量为体。华严出现品云。如来境者。以无境为境故。是如来境也。信矣。又问。前修道未圆。通比量观。寄名定中独头。见实相故。次修道分圆。智境杳无。顿证无生。人忘牛寂。触境圆成。没大千者。是寄名现量境也。答。如来果地。入三际境无剎那者。是真现量也。至矣。以上四种独头论释也问云。三性三量通三境耶。答。三境三量前已论过。今云通者。如人隔墙打鸟。偶听枪声。即率尔心起。成善成恶等境。由初听声。即性境成现量。落於意地。即似带质境。是比量。错听境者。是非量。然真带质境不通现量。通比量非量故。如人向日有善恶种者。即触境现量比量等三境。俱成善性境。若向日好杀生者。闻枪声性境现量比量等。即成恶性境也。以上初句已竟。
  三界轮时易可知
  论曰。云欲界色界无色界由善恶种子。成引业满业之因。故成轮回六道苦乐之果也。故颂云。易可知也。
  相应心所五十一
  论曰。於善恶等。共有五十一心所法者。於八个识中。各与何识相应耶。答。如五徧行心所。应八个识故云徧一切心。又五别境心所。亦在六识。若慧心所。依外道见。通七识故。若八大随。通七识相应。中随及贪嗔痴等。与五识相应。见疑慢恶见。三心所。与七识相应。通外道天故。又忿等十心及四不定心。俱六识相应共成五十一心所法也。即除去三十七心所。还有十四个心所。在六识中收者。即今一一论之。今初先论十心所。有五个随贪根本。有五个随嗔根本耳。论曰。五个小随属贪痴者。一謟。二诳。三覆。四骄。五悭。云何名謟。谓外实内虚。假庄声势。令人可敬。扇诱众心。令人供奉。引利获已。故名为謟。论云。为罔他故。施设异仪以曲为性。障正直心为业。属贪分中收。
  云何名诳。谓外现有德习修圣位。有似出言诚实引人信伏。种种供养。故名为诳。论云。为求利誉。现有己德欺诈为性。障诚实正念为业。属贪分中收。云何名覆。谓以自有过。恐他人知。失於利名。故藏己失。屡不忏悔。故名为覆。论云。於自作罪。不令人知恐失名利。故隐藏己非为性。能障不覆忏过为业属贪分。兼于痴。
  云何名憍。谓以自纵心。各事顺我为乐。倘有不顺我意。动口骂詈。淫杀盗妄。由此而增。故名为憍。论云。於自盛事。深生乐着。醉傲顺己为性。增长一切杂染等为业。属贪分中收。兼与痴。共。
  云何名悭。谓於己财。如割身肉。乃至父母师长眷等。尚不能舍。况外求耶。故名为悭。论云。耽着己财不能惠施为性。障止行舍为业。属贪分中收。
  云何名忿。内有财势。或自力强欺压可损。小不顺意。即刻面叱。如火爆流。故名为忿。论云。依对现境。不顺己事愤发为性。障慈恩不报为业。属嗔分中收。
  云何名恨。谓他有势。及有财力。竟不能报。或孤寡贫贱等苦。受人欺压怀恼已久。故名曰恨。论云。因他忿欺。受冤难解为性。障不恼舍念为业。属嗔分中收。
  云何名恼。谓以诸所求不遂。所借债率之不还。或父子兄眷等冤会不离。故名为恼。论云。触境不饶益事。暴戾为性。障止能忍。息诤为业。属嗔分中收。云何名害谓以无慈念心。顾己为事。由为他夺利夺名。故暗损他。伤他父子及于眷等。破他家产。或用官势。因事损他。故名曰害。论曰。於诸有情无悲愍心。损他为性。障止不害为业。属嗔分中收。
  云何名嫉谓以见他获利名誉过胜。不来敬奉于我。故名曰嫉。论云。见彼有胜。失我名利生恼为性。障止不恼不妒为业。属嗔分中收。亦兼属贪分中耳。
  以上十心。俱属贪嗔。亦兼痴分中收。此之三根本。及十心所者。名不善性。在六识中业最为强也。三界内。恶道因果。皆此力成。可不痛哉。
  次论四不定心所者。一寻。二伺。三睡。四悔。由或成善。或变成恶。故名不定心也。
  云何名寻。云寻者。或触五尘境中。落于意识中。寻善寻恶等未定。以想心未准。故名不定。
  云何名伺。云伺者。由前寻想之境未定。复又推之。故用思力或成善。成恶不成思心。故名不定。故书云。再思可矣。始为定也。
  云何名睡。谓以欲善。诵经坐禅等事。倘遇神疲。故先养息。方可为善。或遇善境懈怠。不随众善。即名为恶。由善恶二境不定故名不定心耳。
  云何名悔。於先作善事。或遇恶友谤善成悔。或先造恶。遇善友诃责成悔。故名不定心耳。
  然寻伺二心所通六识。亦兼通五识及七识。不通第八识故言。以上十四个心所。属意识收者。论释已竟。
  善恶临时别配之
  问。善及恶心所。云何临时而配。答。所云配者。由无始所熏善种恶种。以七识收藏在黎耶识中。故今生触善境。而生善现行。触恶境而生恶现行。若生前未熏善恶种者。即今生遇善不生善。遇恶不生恶。名无记性也。故云善恶临境时以各别而配之也。信矣。又复次熏者。有二义。一者旧熏种。即前论。义。二者新熏种。又二义。一是新熏。增长种现。二是以作当来种现。云新熏。增长种现者。如人未饮酒味。而不愿多饮。故种子力。而未深也。以至彼人。劝之多饮。故熏习力大。每日不离饮酒心念现行。斯为种子力大。而熏增长饮酒现行。非别种也。而饮酒现行。复熏种子。故令种子增长。永世难断。如饮酒熏习。增长种子。及现行者。而一切烦恼。爱财爱色等现行种子。累世增长不断。诚可痛哉也。悲夫。若非如来大慈悲力。说此二十六个烦恼。现行种子。种种轮回痛苦。岂能知其过患也哉。如是故诸修道行人。必须要念念修戒定慧及三十七品助道法等。及诸六波罗蜜等。始能脱苦者也(噫)。若不寻常熏习戒定慧等行。成种力强。至临命终时。将何抵哉。所以云生死关前。半字难相救耳。总有孝顺子孙。亦不能替得者。
  性界受三恒转易
  论曰。性是善恶无记三性。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故。受是苦受乐受。及不苦不乐受。又初来领受。去舍受。或云三受。或云五受耳。恒转易者。以善种引之。而往人天善道。以恶种引之。而堕三涂。故云恒转易也。
  根随信等总相连
  论曰。即根本烦恼。随即随烦恼。共二十六个烦恼心所。及十一个善心所。以至五徧行五别境四不定等内外总相连也。前五十一个心所。各配八个识相应论者。俱从多分中说。其各心所者。兼与内外连应。
  动身发语独为最
  论曰。问。云三业动者。云何以思业而为最耶。答。动身。以心思故。而能动也。发语。以心思故。而始发也。故今云。最强者。非身口强也。是思业意识。独为强也。最也。然思有二义。一审应思。心未定也。二决定思心决定也。无改易故也。是故造善造恶乃至出世修道证果。皆以思业而成之也。是故第六意识最为强者。则可知矣。
  引满能招业力牵
  论曰。前所造身业口业意业之善。未知成何果耶。答。招引业果。又招满业果。问。云何名招引业果耶。答。由宿生所造善恶二业现行。以七识。收藏第八识中。成引业种。而引至现在招苦乐二报之果。若无善恶即无果耳。故引业者。因通善恶果。唯无记。善恶之先发华。无记者。是异熟华。以异熟果。不会造业故。又云满业果。或生前好杀生。虽在人道。招引业异熟果。而短命。及多病报。不顺六识愿。若生前好放生。修慈念者。在人道中。而得长命及不病。招身强力报。以顺满第六识愿也。故为之满业果耳。故乃余善余恶等。可知世间之力大者。莫过于引业种子。以牵之于天道人道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或牵至往四禅四空处天。若四禅四空天报尽而引业又牵至于人道。倘造恶业成引。而引种又引至三恶道中报。故八识。如罪人。引业如差役。六道如各县处。是故引业差役。最为强也。何则。八识依引业种差役。而各处成就报也。是故引业。最为力勇耳。又如人修戒定慧等。或兼修无生忍因。或念佛求生净土。斯为净业力强。而七识收藏在八识中。成就不思议净业力。顿空五蕴之相。又能速至西方净土。得证无生忍果者。亦斯引业种力也。非世间引业种。是出世。修择灭无为力也。亦名引种耳。一章已竟。

  次颂无漏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今论四句中初句云。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论曰。既在凡情位中。云何而八圣位耶。答。以宿生中。遇最上大乘知识。而熏成最上圆顿之旨。力强成种今又重熏。圆顿之教。诚谓一悟。即一切悟也。是故我见分别种子。一断即一切断也。可不信乎。是故八初地时。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耳。亦但现行烦恼可断。即微细俱生种子。最难断也。故云八果圣地。犹是有现缠眠耳。是故初地至六地中。方断尽润生烦恼现行。及于凡情种子。以七地入八地中方断。圣见种子下(偈)文。可知耳。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论曰。远行者远离三界。近法王宝所地也。是故前七地中。寄三乘行位。法华经中。三乘人。同出火宅。游过三百由旬。至八地九地十地。乃至佛宝所城也。乘大白牛车耳。故成无漏者成证道。分中。无。漏果也。是故能观察圆明照大千法界云耳。所观察之智。如镜照物。不留情故。同圆镜智性。则可知也。前已释耳。此以上释无漏四句一章止。结上前凡情及无漏。合一大章。论释已竟。
  问。六识已明。今七识妙义。是何作用耶。
  答。七识作用者。以缘第八藏识。为自分作用。又与八大随。及徧行。别境中慧。并我痴。我慢。我见。我爱。四惑相应者。下文中辩论。
  问。以何名末那。
  答。此方云染污。又名染净识。又名分别识。染污者。念念与八识四惑相应。故名染污识。又六识。念念成有漏染。即七识。念念成有漏染。六识。念念成无漏净。七识。念念成无漏净。故名为染净识。又念念分别有为是幻。无为是空。二见不脱者。即名分别识。若二见脱者。即平等性智。成大圆智故。又名传送识。如人自力不足。内外打杂[(邱-丘+(看-目))/手]忙。故名传送识。
  因玄祖在七识中亦颂十二句因。

  第三七识颂中又分为二

  (前八句凡情章。后四句圣果章)。

  初颂凡情

  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徧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今论八句中初句云。
  带质有覆通情本
  论曰。带质者。以七识见分。而缘八识内见分。故带起内外见。合生成影。为境。是假名质也。纯是七八见分。共种所生。非外五尘性境所生。故名带质境。以见分心。心所。为体故。云有覆者有二。一有覆性二无覆性。以二覆。俱名无记性者。七识执第八识为我。名有覆无记。以七识。不执第八识为我。名无覆无记。前在第四禅天。及空无边处天。乃名有覆。若在四空顶天。名无覆无记。以灭七识种。故无带质境也。问。既灭七识。不计我。云何非圣位耶。答。由无明熏习我种。虽不现者。以定力故。我种不现也。非破无明迷性。若破迷性。定与不定。一切幻境。皆自空也。故永不计我。始成净妙智耳。八无生也。故此无记无明壳也。又问。有覆。云何不成善恶性耶。答。以七识不驰外缘故。不能成善成恶种。故名无记通情本者。以七识念念攀缘。第八见分。有情为境。故名通八识情本也。非八识有情。而攀七识为情也。
  随缘执我量为非
  论曰。云何七识执第八见分。而成非量耶。答。李长者云。情生智隔。即七识情。迷本性智成无明壳也。相变体殊。即五识见分。原是八识见分。本不留情。由七识中。即剎那生情。六识分别。成似带质相变故。成非量境耳。何则。由目前相者。本来自空。无寸丝可得。今云有相。即成非量境也。问。前云现比二量不错。即无非量境也。今依现比二量不谬之境。云何成非量耶。答。缘前境错是非量中。又成非量。今依实际本性。云前有相。是无明迷性非量也。又问。若七识。执八识见分。为非量者。而外触境生迷。亦为之非量。岂非内外俱成非量者乎。答。论云。一圆成实性。二依他起性。三徧计性。圆成性。是真空义。依他起性。是不空义。徧计性。是虚妄义。又真空者。是不生灭门也。不空义者。是生灭门。由迷生灭与不生灭义。故成徧计虚妄性也。在转识成阿黎耶。见相二分。又八识见分。即五识见分。缘五尘性境相分。触境生迷。妄计根尘器界。以为实有者。故徧计性。即非量也。是因 玄祖颂中云。执之一字。即统内外八识之计。成非量境也。故吾人要知寻常日用之事。尽成非量者也。如若梦幻耳。
  八大徧行别境慧
  论曰。云何八大随烦恼。与七识相应。又与五徧行及慧相应耶。答。由七识。托六识外驰。故成掉举。由六识迷闷间断。七识不断。缘内。故有昏沉相应。由七识无堪任性。故有不信。懈怠。放逸。散乱。失念不正知耳。是故大八随者。共与七识相应。故凡夫外道小乘。均有此耳。故法华中迦叶等。云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不信大乘。有佛可成。即近八大随数。非烦恼也。又徧行相应者。由七识托六识外境。即徧行与五识相应。亦与七识八识念念相应。若六识不缘外境。今七识无处计托。总缘八识之境。即五徧心所。念念与七识相应。问。既与八识相应。云何与七识相应耶。答。七识见分。即八识见分是同种生。故八识五徧行。即七识五心所共也。又别境慧相应者。由外道游无想定。以至四空天处。即七识缘八识时。乃与邪慧相应耳。若破无明我见。即与正慧相应也。
  贪痴我见慢相随
  论曰。此七识四惑。云何是八识四惑。同种生耶。答。第八识中。有我痴我慢我见我爱四惑相应者。由七识执故。方成四惑。何则。由徧计性。执内外境实有。故名我痴。痴者迷也。由迷性种子。藏于八识中。以令七识执我成慢。由我慢故成见。由成见故。触境生爱。由爱故造诸各业。是故总以我见痴迷自性。而以七识执八识见分。与四惑。念念相应者耳。今颂文中云。贪字者。即爱字也。由平仄韵不合。故用贪字耳。此即颂七识四惑。相随八识云耳。
  恒审思量我相随
  论曰。恒审者。有四科简。一者。恒而非审。如第八识无审察故。二者。审而非恒。如第六识。虽有审察非恒常。遇无心位。有简断故。三非审非恒。如前五识缘现量境。即无分别。故云非审。剎那流于意地中。故云非恒。四者。今七识中。亦审亦恒。以内外俱有审察。念念恒而不断。故云亦审亦恒。今颂云。恒审思量我相随。以执八识为我。故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论曰。即色无色天等有情。以日夜中念念昏迷自性。而执于我。以至如来。金刚道后。方脱此苦果耳。
  四惑八大相应起
  论曰。今云迷四种者。前颂中。分开四惑。今合云四惑者。由内有惑种生迷。外即触境生迷。成见成爱。乃至八大内外相应而起。故不单指七识。与大八相应云耳。设若迷性种一脱。则内外顿空幻相。见法身耳。
  六转呼为染净依
  论曰。云何以六识。作七识为染为净者耶。答。由六识上记前五尘性境。起好恶憎爱等心。或见爱善境修善。见不善性憎恶念念要舍。以六识。成净断惑。带令第七识。亦成净断惑。而熏在八识中收而藏之。以成引业种子必至当来。成无漏出世果耳。设若好恶性等境者。即不善心也。念念要造。以六识成染。增现行业。带令第七识。亦成染性熏习八识中。收而藏之。亦成引业种。引至当来受诸苦果耳。问。七识依六识成染净者。何也。答。以七识。无力所造。故总要依六识力。而造成也。如母无力。要依子力。而成之也。即以上论凡情八句颂已竟。

  次颂圣果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今论四句中初句云。
  极喜初心平等性
  论曰。前五识六识章中。总依初心。为欢喜地。今又依初心欢喜地者何也。答 玄祖之意。先各识八句。颂凡情章。穷尽生灭门意。始可顿露。三界唯心而成。夫唯心者。即真如门也。故前生灭门者。以知万法。唯识见也。后唯心者。无少法得也。若直示一心当下了然者。即入初地位也。以至七地。入八地。乃用八种无生妙见。直入如来妙果地耳。
  无功用行我恒摧
  论曰。无功用者。是何地得耶。云何而不云摧法。而言我恒摧耶。答。夫无功用者。在七地中。念念无相。观智未亡。今至八地中。顿脱无相观智。永不生起。但智相虽脱。即无生法忍。见未舍故。虽我种脱尽。法执犹存少许。若顿舍无生。入法界海。普印分身。自在无碍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八识规矩论义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