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日用 - (TXT全文下载)

正踞中。八不得一足前一足却。九不得令身倚。十敛衣。不得使垂圊中。十一不得大咽。使面赤。十二当直视前。不得顾听。十三不得污壁。十四不得低头视圊中。十五不得视阴。十六不得以手持阴。十七不得草画地。十八不得持草画壁作字。十九用水不得大费。二十不得污湔。二十一用水不得使前手着后手。二十二用土当二七过。二十三当用澡豆。二十四三过用水。二十五设见水土草尽。当语直日主者。若自手取为善)。

  ○便利讫

  (便讫。就水洗净时。应默念偈咒云)。
  事讫就水  当愿众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唵。贺曩蜜栗帝。莎诃(七遍)
  (复默念去秽偈咒云)。
  洗涤形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唵。室利曳婆酰。莎诃(七遍)
  (复念洗手偈咒云)。
  以水盥掌  当愿众生  得清净手  受持佛法
  唵。主迦啰耶。莎诃(七遍)
  (大智律师入厕垂训云。折迭衣裳。整齐鞋履。省约用筹。点滴使水。屏息语言。安详进止。当念此身。满中盛屎。臭不可闻。秽不可视。行厕革囊。诚为可鄙。云何於身。耽欲无耻。云何於食。乐着肥美。结习成因。果报必是。一入泥犁。穷劫不已。苦乐在心。升沉由己。道岂远哉。未知思尔)。

  ○入浴

  杂事律云。苾刍应畜洗浴裙。不得两重而作。恐有虫入。若贫者必无此物。以绳系叶前后遮障。於隐屏处。不令他见。浴时无犯。内法传云。浴裙法。以[迭*毛]布长五肘。阔肘半。绕身使匝。抽出旧裙。回两头令向前。取左边上角。以右手牵向腰下。令使近身。并蹙右边。擪入腰内。此谓着浴裙法。卧时着裙。其法亦尔(西国不着裤。卧时着短裙)。欲出池时。抖擞徐出。勿使虫着。若不向池。寺中浴者。着裙同此。水遣人浇。随处随时。可为障蔽。世尊教为浴室。或作露地砖池。或作去病汤药。或令油遍涂体。深为利益。皆有圣教。不遑具述。广如律明。并须饥时。浴已方食。有其二益。一则身体清虚。无诸垢秽。二则痰癊消散。能餐饮食。饱食方浴。医明所讳。故知饥沐饱浴之言。未是通方之论。若着三尺浴裙。徧小形露。或元不着。赤体而浴者。深乖教理也。应用四幅洗裙。遮身可爱。非直奉遵圣教。亦乃不愧人神。余之可否。智者当悉。夜浴尚不改容。对人宁无掩蔽耳。僧祗律云。入浴。各以腰带系衣作识。安衣架上。入时不得掉两臂。筹量用水。不得多。若池水。自恣无罪。不听露地裸形而浴。若水齐腰腋。得用无罪。若坐水中至脐亦得。当念偈咒云。
  洗浴身体  当愿众生  身心无垢  内外光洁
  唵。跋折啰恼迦咤。莎诃(七遍。不得共人语笑。及小遗。违者得罪弥重)

  ○洗足

  (洗足时。应念偈云)。
  若洗足时  当愿众生  具足神力  所行无碍
  (先洗左足。次洗右足)。

  ○敷床座

  (若敷床座时。应念偈云)。
  若敷床座  当愿众生  开敷善法  见真实相

  ○坐禅

  (若坐禅时。应念偈咒云)。
  正身端坐  当愿众生  坐菩提座  心无所着  (复云)结跏趺坐  当愿众生  善根坚固  得不动地
  那(上音)谟菩(上音)陀夜。那(上音)谟驮啰(上音)磨夜。那(上音)谟僧伽夜。哆(何可切)侄他。磨(上音)诃婆(上音)趺[口*(黍-禾+利)]。阿(上音)底(都你切)婆(上音)趺[口*(黍-禾+利)]。鼻(上音)。伽(上音)多曷啰阇西。磨诃鼻(上音)伽(上音)多曷啰阇西。娑婆诃
  (右坐禅安隐咒。若初坐未定。身心不安。先诵此咒七遍已。跏趺坐。则不惊动)。

  ○出定

  (若出定时。应念偈咒云)。
  舍跏趺坐  当愿众生  观诸行法  悉归散灭
  唵。嚩[口*路]枳谛。娑嚩贺(七遍)

  ○寝息

  (僧祗律云。不听如饿鬼覆地卧。不听如阿修罗仰面卧。不听如贪欲人左胁卧。比丘应如狮子王顺身右胁卧。头向衣架。不得以两足向二师及上座。不得初夜便言虚极而卧。当正思惟业。至中夜乃卧。以右胁着下。累两足。合口。舌柱上腭。枕右手。舒左手顺身上。不舍念慧。思惟起想。至后夜当起正坐。思惟己业。若老病。及右胁有疮。无罪。比丘卧法应如是。若不如是。得罪。应诵偈云)。
  以时寝息  当愿众生  身得安隐  心无乱动
  (诵已。当依本分事中。系念而卧。旧有教想念阿字。而卧。斯乃别取他法凑入。今此不录。行者但各依己本分事系念卧之。即为如法矣)。

  音释
俱胝
  此云百亿。

三轮空
  不见自能施不见他受施不见所施之物。


  音誓啮也。

邬波索迦
  旧云优婆塞此云近事男。

邬波斯迦
  旧云优婆夷此云近事女。

学法女
  梵语式叉摩那尼谓於二年中学六法也。

睚[目*柴]
  上音厓下音寨睚[目*柴]忤目相视也。

  沙门日用卷上
  沙门日用卷下

    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弘赞在犙编

  下篇资具门
  ○三衣名相

  一安陀会。梵语也。此云下着衣。亦云中宿衣。又云里衣。又云内衣。谓近身而着。院内。行路。杂作衣也。二郁多罗僧。此云上着衣。谓於常所服中。最在其上也。又云入众时衣。谓礼敬。诵经。啖食。听讲。如是时着也。
  三僧伽黎。此云重。又云合。谓割之合成。而重作也。又云杂碎衣。谓条数多故。又云重复衣。若入王宫。聚落。行乞。啖食。遮寒。说法。礼塔。应着此衣也。
  然此三衣。天竺总名支伐罗。若以色称之。并名袈裟。佛言。过去未来佛弟子。并着是衣。如我今日。刀截成衣。不为怨贼所劫。萨婆多论云。所以作此三衣名差别者。欲现未曾有法故。一切九十六种。无此三衣名。以异外道故。作此差别。功德论云。造三衣者。以三转法轮故。又云。为三世故。又云。为三时故。冬则着重者。夏则着轻者。春则着中者。若大寒时重着三衣。可以障之。僧祗律佛言。三衣是沙门贤圣幖帜。故我诸弟子。齐是三衣。足遮大寒。大热。蝇虻。覆障惭愧。不坏圣种。若性不堪寒者。听故弊衣。随意重纳。即是少欲少事。戒坛经云。五条下衣。断贪身也。七条中衣。断瞋口也。二十五条大衣。断痴心也。其裁作法者。如根本律云。三衣总有三品。僧伽黎上者。用自肘量。竖三横五。下者。各减半肘。二内名中。郁多罗僧。安陀会。亦有三品。并同此量。身长大。而肘短者。依身为量。不依肘量。若翻此者。亦依身量。其条数坛隔法者。安陀会五条。一长一短。郁多罗僧七条。两长一短。其僧伽黎。条数九种不同。谓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坛隔者。初三两长一短。次三三长一短。后三四长一短。过此以上。便成破衲。不堪持故。其缝刺法。依稻田畦势。而割截之。叶向两边。不应一靡。叶有三别。谓上中下。上者阔四指。狭齐两指。二内名中。凡为小坛。当大坛半。然小坛。望大坛。裁割之时。更须增其半叶。一缝作了之后。方始明暗。正得相应。异此非也。内法传云五天法服。任刺任缝。内叶外缘一寸。外缘有刺三道。内叶悉皆缝合。又西国三衣。并皆刺叶令合。唯独东夏。开而不缝。详观律检。实无开法。亲问北方诸国。行四分律处。俱同刺叶。全无开者。西方若得神州法服。缝合乃披。诸部律文。皆云刺合。宣律师问天人云。比见西域僧来。多缝衣叶者何。答曰。此佛灭后。将二百年。北天竺僧。与外道同住。外道嫉之。密以利刀内衣叶中。同往王所。外道告王。沙门释子。内藏利刀。欲将害王。因告检获。由此普诛一国比丘。时有耶舍阿罗汉。令诸比丘。权且缝合。为绝命难。此乃彼方因事权制。非佛所开也(按此二说。缝则准诸部。律文。不缝乃据天人所说。任取一法。依理无妨。又今。时开水路者。诸律无文。本非佛制。乃此方所造。或错会南山之言。巧加制作。即如衣上安贴。杜撰云须弥山。日月。天王。之类是也)四分律云。新衣听一重作安陁会。及郁多罗僧。二重作僧伽黎。若故衣。听二重作五条七条。四重作大衣。若粪扫衣。随意多少重数。内法传云。着衣及施[巾*勾]纽法者。可取五肘之衣。迭作三褶。肩头迭处。去缘五指许。安其方贴可方五指。周刺四边。当中穿为小孔。用安衣[巾*勾]。其[巾*勾]。或绦。或帛。粗细如衫[巾*勾]相似。可长两指。结作固心。余者截却。将[巾*勾]穿孔。向外牵出。十字交系。便成两[巾*勾]。内纽此中。其胸前迭处。缘边安纽。亦如衫纽。即其法也。衣之下畔。[巾*勾]纽亦施。随意倒披。是圣开许。两头去角。可八指许。各施一[巾*勾]一纽。此为食时所须。反褶胸前。纽使相合。此成要也。凡在寺内。或时对众。必无带纽。及笼肩披法。若向外游行。并入俗舍。方须带纽。余时但可搭肩而已。屏私执务。随意反抄。若对尊容。事须齐整。以衣右角。宽搭左肩。垂之背后。勿安肘上。若欲带纽。即须通肩披已。将纽内[巾*勾]。回向肩后。勿令其脱。以角搭肩。衣便绕颈。双手下出。一角前垂。阿育王像。正当其式。出行执伞。形仪可爱。即是依教齐整着上依也(着衣之法。失之久矣。故此略出其大纲。如乐正法者。当复本式)。律摄云。着大衣。不应作务。不在道行。不裹胯坐。及披而卧。不赤体披。礼拜之时。衣勿拂地。不裹膝头。亦不於下二衣上坐卧。若无余物。听用。为衬坐卧。无犯。凡着衣服。应舍三种心。一喜好玩饰心。二轻贱受用心。三矫觅名称心。诈着弊衣。欲令他知。有德有行。如是三心。皆不应作。但求坏色。趣得充身。顺大师教。进修善品。应生五种心。一知量。度量而用。勿使伤损。二知间隙。不可频着一衣。臭而疾破。三知思察。来处极难。作报恩心。受用之时。勿为非法。四知时。寒热适时。受用合度。五知数。十三资具。足得资身。多畜贮衣。长贪废业(十三者三衣。坐具。裙。副裙。掩腋衣。副掩腋衣。拭身巾。拭面巾。剃发衣。覆疮衣。药直衣)。若衣缘断坏者。应以物贴。或用线缭。若见有孔。应可补贴。如总烂坏。不堪料理者。应作灯炷。或可斩碎。和牛粪作泥。用塞柱孔。或泥墙壁。如是用时能令施主所舍福田。任运增长(如是烂坏之衣。佛犹不听轻弃。今时有以亡比丘衣。於树上挂之。云使鬼神鸟鹊沾益。纵是贵价上服。亦任风飘日暴自烂。挂搭盈树。甚不雅观。骇俗之目。讹谬相传。一至於此。然亡人衣物。众共羯磨分之。律有明文。何不详检自用己见。信行邪妄)。

  ○僧祗支

  僧祗支。或云僧脚崎。梵语也。此云覆膞。亦云掩腋。竖二肘。横五肘。佛制恐污三衣。其披着法。应出右肩。交搭左膞。房中恒着。唯此与裙。出外礼尊。任加余服。此是沙门本仪。自法流东土。僧皆如是。去圣时遥。乃类俗服。同着袖衣。其偏衫者。亦此方所制。因魏帝请僧入内供养。宫人见僧偏袒右肩。不以为善。遂作偏衫施僧。缝於左边僧祗支上。因名偏衫。今隐祗支之名。而号两袖者曰偏衫。若欲作者。须开后缝。截领。方存魏制元式也。

  ○涅盘僧

  涅盘僧。亦云泥伐散那。唐言裙。横五肘。竖二肘。着时绕身既讫。抬使过脐。右手牵其左边上角在内。牵向腰之右边。左边上裙。取外边而掩左畔。两手两畔。举使正平。中间矗直。即成三褶。后以两手各蹙至腰。俱将三迭。向后掩之。两角各抬三指。俱插向脊。使下入腰间可三指许。斯则纵未系绦。亦乃着身不落。后以绦或带。长五肘许。钩取正中。举向脐下。抹裙上缘。向后双排。交度前抽。傍牵左右。各以一手。劳压两边。缠两绦可令三度。有长截却。少则更添。绦带之头。不合縙彩。斯谓圆整着裙。成萨婆多部仪也。然四部之殊。以着裙表异。一切有部。则两边向外双褶。大众部。则右裙蹙在左边。向内插之。不令其堕。西方妇女着裙。与大众部无别。上座部。正量部。制亦同斯。但以向外直翻。傍插为异。尼则准部如僧。全无别体。故西域记云。既无带襻。其将服也。集衣为褶。束带以绦。褶则诸部各异。色乃黄赤不同。正言。泥缚些那。旧曰涅盘僧。讹也。

  ○尼师坛

  尼师坛。梵语也。此云坐具。亦云随坐衣。又云随足衣。谓将随行。以便坐卧。不得离故。佛言。为身。为衣。为卧具。故制畜之。长佛二磔手。广一磔手半。更增广长各半磔手。佛一磔手。准有一尺八寸。又云佛一磔手。当中人三磔手。若准四分律。长当四尺五寸。广当三尺六寸。根本部长当五尺四寸。广当二尺七寸。其增长。不增广也。五分律云。续一磔手者。截三分。续长头。余一分贴四角。不贴则已。今时缘四边。贴四角。本此也。号四角为四天王者。谬之甚也。义净三藏云。此中制意。本谓衬替卧具。恐有所损。不拟余用。然其大量。与自身等。顶上余有一磔手在。斯乃正与卧具相当。若其量小。不堪替卧。敷地礼拜。深乖本仪。若故违圣制。谁当代罪。内法传云。礼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见行。其所须者。但拟眠卧之时。护他毡席。若用他物。新故并须安替。如其己物。故则不须。勿令污染。亏损信施。杂事律云。苾刍不应无坐具。輙出外行。违者得越法罪。若其意。即拟还来。遇有他缘。不及归者。当於彼处宿。不应夜行。可於同梵。行者。借替充事。如其无者。取七条衣。迭为四重。将替毡褥。少睡多觉。以至天明。凡为坐具。应作两重。染令坏色。十诵律云。新者两重。故者四重。不应单作。若先受者。不应舍。勤伽论云。若离宿。不须舍。但作吉罗悔过。若欲作新坐具。当取故者。纵广一磔手。贴新者上。为坏色故。若无故者则已。戒因缘经云。取故者缘四边。以乱其色。律摄云。所以贴者。为令牢故。若无全者。广合集故物而贴之(既为牢故。帖中亦得也)。戒坛经云。尼师坛。如塔之有基也。汝今受戒。即五分法身之有基也。良以五分。由戒而成。若无坐具。以坐汝身。则五分定慧。无所从生。其余作法。广如律中。

  ○钵多罗

  钵多罗。梵语也。此译为钵。义云应器。谓体色量。三皆应法。体用瓦及铁。色以麻子杏子等。熏作黑赤。或孔雀咽色。及鸽色也。量分大小。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准唐斗大钵受一斗。小钵受五升。按萨婆多谕。大钵受秦升三升。小钵受一升半)。钵上不得作卍字。及书己名字。不听畜金银铜锡等钵。是白衣器。不听畜木钵。是外道器。听作钵囊。应作带。络肩而行乞食。若在平时。应作钵龛。钵笼贮之。若有病。听用匙箸。梵语云。俱夜罗。此云随钵器。即匙箸键[金*咨]等。键[金*咨]者。浅铁钵也。今呼为鐼子。讹也。律云。键[金*咨]入小钵。小钵入次钵。次钵入大钵。如是等。皆听畜之。复听畜歠粥器。饮水器。即碗瓯等然过午后。必以灰揩净洗。无食腻气。方听用之饮水(熏钵法。备载律中。键音虔。[金*咨]音咨。鐼音训)。

  ○滤囊

  梵语。钵里萨罗伐拏。此云滤水罗。僧祗律云。受具足戒已。要当畜漉水囊。应法澡罐。行时应持漉囊。若无者。下至受持郁多罗僧一角头。观水时。不应以天眼看。亦不得使暗眼人看。看时当至心。不得太速。不得太久。当如大象一回顷。无虫应用。有虫应漉用。若虫极细微者。不得就用洗手面。及大小行。律摄云。凡一观水。始从日出。迄至明相未出已来。咸随受用。应知滤物。有其五种。一谓方罗(须细密绢一尺二尺。随时大小。若踈薄物。元不堪用)。二谓法瓶(阴阳瓶也)。三谓君持迦。(此云瓶也。以绢鞔口。细绳系项。沉放水中。抬口出半。待满引出。仍须察虫。无乃方用)四酌水罗(以绢作小团罗子)。五衣角罗(取密绢方一磔许。或系瓶口。或置碗口。滤济时须。非袈裟角也。此等诸罗。皆是西方现用。大师悲悯。为济含生。食肉尚断大慈。杀生岂当成佛。行者特须存护。为自他之益也)。义净三藏云。水罗是六物之数。不得不持。若行三五里。无罗不去。若知寺不滤水。不合[(歹*又)/食]食。渴死长途。足为龟镜。如来圣教。慈悲为本。所制戒律。罪有性遮。遮则准事合轻。性乃理应从重。性罪之内。杀生最初。是故智人。特宜存护。若将此为轻者。更复何成重哉。设使学通三藏。坐证四禅。镇想无生。澄心空理。若不护命。依教奉行。终亦不免佛所诃责。十恶初罪。谁代受之。复有令人耕田种植。规求小利。不见大尤。水陆俱伤。杀生无数。斯之罪咎。欲如之何。直如束手泉门。任他处分。故经云。杀生之人。当堕地狱。饿鬼。畜生。设得为人。短命多病。哀哉此苦。谁当受之。脱有能为。善哉甚善。可谓释迦末法。共结慈念之因。弥勒初成。俱证无生之果(三衣钵具滤囊。是比丘际身之六物也)。

  ○军迟

  军迟。或作君持迦。皆梵语也。此云瓶。西域记云。即澡瓶也。尼畜军持。僧畜澡罐。谓双口澡罐。杂事律云。军持着[此/束]。澡罐口开。寄归传云。瓶有二枚。净者咸用瓦瓷。拟非时饮用。净手方持。必须安於净处。触者。任兼铜铁。乃便利所须。触手随执。可於触处置之。其作瓶法。盖须速口。顶出尖台。可高两指。上通小穴。粗如铜箸。饮水可在此中。傍边则别开圆孔。罐口令上。竖高两指。孔如钱许。添水宜於此处。可受二三升。小成无用。

  ○锡杖

  梵语。隙弃罗此言锡杖。由其振时作锡锡声。故十诵律名声杖。以声立名。体任铜铁。不局锡为。义净三藏云。言锡杖者。梵语吃弃罗。即是鸣声之义。古人译为锡杖者。意取锡作声鸣。杖锡任情称就。目验西方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沙门日用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