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贯义 - (TXT全文下载)

章不判修位(二)
  一问二答(二)
  一明无位可判(答)  二出经文略示(又)

○五知通塞(三)
  一示意(第)二正释(二)
一释通由旬名义(二)
一出诸异解(二)
一责人师(二)
一正出诸说(六)
  一基师就四百立化(旧)  二摄师遗二种生死(摄)  三地家在界内立化(地)  四一师不开权辄实(复)  五有师四百外立化(有)  六有师数思不数见(有)

二示意结责(二)
  一据经意应作三释(此)  二责诸师不与文会(诸)
  二通释论(人)

二依经正释(二)
  一正明(今)  二结示(此)
二明识由旬通塞(二)
  一略责诸师初心无位(又)二正检通塞初心入门(二)
一立横竖通塞(二)
  一标(今)二释(二)
  一横通塞  二竖通塞
  二今检校通塞○

三料简(二)
  一简三名一异(问)  二简横竖通塞(问)
○二今检校通塞(二)
一次第检校(二)
一竖论三观校通塞(三)
  一枢示(今)二释明(三)
一检从假入空(二)
一析空(二)
一标明通塞(二)
  一三塞(如)  二三通(若)

  二以法检历(当)

二体空(二)
  一标明通塞(复)  二以法检历(用)
  二检从空入假(次)  三检空假入中(次)

  三结判(若)

二横论三观校通塞(三)
一依经示别(二)
一正明(三)
  一修空破塞存通(复)  二修假破塞存通(又)  三修中破塞存通(又)

  二结示(如)

  二引论喻明(大)  三结示非用(三)
二一心检校(三)
  一结前次第二正明一心(二)
一无生门识通塞(三)
  一标示破法(若)二正检通塞(二)
  一检校(空)二出意(二)
  一即塞是通(良)  二双照通塞(通)
三结明得失(二)
  一反明失字(若)  二正明失字(若)
  二例余门识通塞(於)

  三结名判位(是)
○六道品调适(三)
一释相(二)
  一标章(第)二正释(四)
  一当分(一)  二相摄  三约位  四相生
二示意
一正示(三)
  一标(所)  二释(真)  三结(为)

二简明(二)
  一问二答(四)
一明是菩萨道(二)
  一出大论呵(答)  二引三经证(净)

二明是涅盘因(三)
  一牒(若)二释(二)
  一正释是因(道)  二转释无量(云)

  三结(大)

  三明通正通助(或)四明有漏无漏(二)
  一难(又若)二释(二)
  一标列(此)二释明(三)
一皆有漏(二)
一释明(二)
  一有漏(如)  二无漏(皆)

  二引证(从)

二皆无漏(二)
一释明(二)
  一有漏(如)  二无漏(皆)

  二引证(从)

  三亦有亦无
  三明观○

○三明观(二)
  一拣余标圆(诸)二明无作观(二)
一行三十七道品(三)
一法观(二)
一别释(七)
一念处(二)
  二引示(大)二释明(二)
一明一心观处(二)
  一标(今)二释(四)
  一法性身处(若)  二法性受处(若)  三法性心处(若)  四法性法处(若)
二出兼广之相(三)
  一总标(如)二别明(三)
  一征(兼)二释(四)
  一深观色处(法)  二深观受处(法)  三深观识处(法)  四深观想处(法)

  三结(治)

  三总示(秪)

  二正勤(若)  三如意(若)  四五根(若)  五五力(若)  六七觉(若)  七八正(若)

二总结(二)
  一结示初心行道(如)  二结明涅盘近因(如)
  二譬明(今)  三合显○

  二入三解脱门○
○三合显(二)
  一合明道树(法)二通释道树(二)
  一别三观益(若)  二总三观益(若)
○二入三解脱门(二)
一由三脱门(二)
  一标列(复)二正释(二)
一解脱三昧得名(三)
一定慧相由(二)
  一由智入定(若从)  二由定入智(若由)

  二伏断二道(或)  三定慧相即(或)

二三门王臣之相(二)
一出三教(三)
  一藏(若)  二通(若)三别(二)
  一别三观智(若)  二别出假智(复)
二别明圆(三)
  一示名同意异(别)二出三门王臣(二)
一正明空门(二)
一缘空意义异(二)
  一名同(大)  二意义异(智)

二观梦意义异(二)
  一名同(又)  二意义异(今)
  二以空例余(如是)

  三结门相无碍(当)

  三结示(如)

二入涅盘城(二)
一正明入(二)
  一钝根双树入(又)二利根处处入(二)
  一标(利)二释(二)
  一声闻能入(如身)  二菩萨义知(声)

  二出经意(若)
○七对治助开(二)
一示意(三)
  一牒前(第)二出意(二)
  一不须助治意(根利)  二正须助治意(根钝)

  三引示(夫)

二释明(二)
一用六度为治以明助道(二)
  一标示(助)二释明(二)
一正明对治(二)
一别治六蔽(六)
  一施治贪蔽(若)  二尸治犯蔽(修)  三忍治瞋蔽(修)  四进治懈蔽(修)  五禅治乱蔽(修)  六智治愚蔽(修)

  二总出厚薄(诸)

二转观四随(二)
  一标示(若)二正观(二)
  一正观悭蔽(如)  二余五例明(修)
二观六度助道摄诸法门(三)
  一责前标后(於)二度相开合(三)
  一出人言(有)二明今释(二)
  一引申今意(此)  二示明开合(若)

  三出意结(离)

三六度摄法(三)
  一总标(今)二别释(十二)
一摄诸道品(三)
  一标征(云)二正释(二)
一别明道品修事助(六)
一檀摄道品事助(三)
一出理观道品(二)
  一标(诸)二释(二)
  一三教摄舍(若三)一圆教摄舍(三)
  一标(若圆)二释(三)
  一正明(如是)  二重释(有)  三引证(故)

  三结(当)

二明事檀进理(三)
  一出事理偏失(如此)  二明修事所由(今明)  三正事助破蔽(今於)

  三示事理相应(以)

二尸摄道品事助(三)
  一标示(若)二释明(三)
  一出理观道品(理)二明事(戒)进理(三)
  一出两偏失(理)  二起行缘由(米)  三正修事助(如)

  三示事理相应(即)

  三结成(事)

三忍摄道品事助(三)
  一标示(如)二释(三)
  一出理观道品(是)二明事(忍)进理(三)
  一出两偏失(若人)  二起行缘由(瞋)  三正修事助(如)

  三示事理相应(得)

  三结成(於)

  四进摄道品事助  五禅摄道品事助  六智摄道品事助○

  二总出须事助道意○

  三料简○

  二摄调伏六根○  三摄十力○  四摄四无所畏○  五摄十八不共法(摄)  六摄四无碍智(摄)  七摄六通(摄)  八摄三明(摄)  九摄四摄(摄)  十摄陀罗尼(摄)  十一摄三十二相○  十二摄八十种好○

  三总结(当)
○四进摄道品事助(二)
一正明(三)
  一标示(若)二释明(三)
  一出理观道品(四)二明事进助理(三)
  一出两偏失(而)  二起行缘由(当)  三正修事助(今)

  三示事理相应(得)

  一结成(开)

  二出体(精)

○五禅摄道品事助(二)
  一标示(若)二释明(二)
一明事禅进理(三)
  一出理观道品(理)二明事禅进理(三)
  一出偏失(但)  二明所由(若)  三正事助(为)

  三示事理相应(事)

二出五门助道(二)
  一标示(大)二释明(五)
  一数息为治(若禅)  二不净为治(若缘)  三慈悲观治(若攀)  四因缘观治(若攀)  五念佛观治(若瞋)
○六智摄道品事助(三)
  一出理观道品(若)二明事观进理(二)
  一明失由(此解)二修事助(三)
  一悔愿二行(应)二事观破倒(三)
  一标(今)二释(二)
一明破四种倒(四)
一破净倒(三)
  一总标(谛)二别明(五)
  一种子不净(所)  二住处不净(居)  三自相不净(既)  四自性不净(其)  五究竟不净(一)

  三总结(如)

  二破乐倒(又)  三破常倒(又)  四破我倒(又)

二出修三种人(三)
  一声闻(若修)  二缘觉(若鹿)三菩萨(二)
  一正示(若大)二申明(二)
  一久心菩萨(无)二初心菩萨(三)
  一举示(若小)  二正意(虽)  三结示(多)

  三结(是)

  三事智行成(自)
  三示事理相应(即)

○二总出须助道意(二)
  一标示(若)二正明(二)
一举例(二)
  一借小助大(所)  二逗机对治(又)

  二合明(助)
○二料简(二)
  一问二答(二)
一六度道品三番(二)
  一总示(答)  二别释(如)

二通论诸法三番(三)
  一通论(通)  二出法(若)  三示明(若)

○二摄调伏六根(二)
  一标(三)二释(二)
一正明六度调伏法(四)
  一三藏调伏(若)  二通教调伏(复)  三别教调伏(若)四圆教调伏(三)
  一牒经释明(复)二示调伏法(二)
一明根法(二)
  一六度调根(又)  二结明修证(於)

  二例尘等(根)

  三结示究竟(是)
  二结示具足波罗蜜(当)
○三摄十力(二)
  一通示摄佛威仪(云)二别约道品明摄(三)
一明十力摄(二)
一释四种十方(二)
  一正出十力(摄)  二释有四意(是)

二明初心修证(二)
  一问二答(三)
一据大论(二)
  一引(答)  二释

二据华严(二)
  一牒征(若尔)  二引释(若)

三据地持(三)
  一引(又)  二释(十)  三结(岂)
  二出相摄法(道)三释十力名(三)
  一引二论释(十)  二出无量力(然)  三结显四种(此)

○四摄四无畏(三)
  一正明(云)  二示摄(道)  三释名(大)

○十一摄三十二相(二)
一前二道品摄相好(二)
  一三藏(摄)  二通教(若)

二后二道品摄相好(三)
  一简前(复)二明令(二)
  一标(若)二释(二)
一明相法皆以中道(二)
  一二乘证中具相  二大乘得中现相(大)

  二出相好多少任缘(无量)
  三结示(此)
○十二摄八十种好(二)
一前二道品摄相好(二)
  一三藏(摄)  二通教(若)

二后二道品摄相好(三)
  一简前(复)二明令(二)
  一标(若)二释(二)
一明相法皆以中道(二)
  一二乘证中具相  二大乘得中现相(大)

  二出相好多少任缘(无量)
  三结示(此)
○八知位次(三)
  一标(第)二释(四)
  一藏(夫)  二通(通)三别(二)
  一简非境示别(别)二明别教位义(二)
  一指经论(一)二推别义(二)
  一位义多途毋失方便(但)二四门推说得意无诤(二)
  一四门推说以得意(今)二今有十意以融通(三)
  一列十意(又)  二随判明(唯)  三点位次(次)

四圆(二)
  一标示(若)二释明(二)
  一出五悔作方便(若)二今悔明位相(二)
一五悔位相(二)
  一标(今)二释(三)
一总意(二)
  一内修三观(先)  二外加五悔(但)

二别明(五)
  一忏悔(忏)  二劝请  三随喜  四回向  五发愿

  三结示(今)
二正明位次(三)
  一别出五品(二)一出品相(五)
  一随喜(若)  二读诵(又)  三说法(又)  四兼行六度(又)  五正行六度(又)

  二定位置(若)

  二通判次次(复)三示明后次(三)
  一似位(又)  二真位(次)  三究竟(如)

  三结(无)

○九能安忍(三)
  一释名(第)二示相(三)
一出忍成胜术(二)
  一用有三长(始)  二志专胜术(若)

二明不忍教损(三)
  一明致损由(但)  二出所损事(初)三引古人证(二)
  一洛师后悔(昔)  二武津预择(武)
三明修忍办事(三)
一审择当宜(二)
  一标(修)二释(二)
  一审宜当安忍(智)  二择忍在此时(若至)
二能修安忍(二)
  一示忍术法(若彼)二正修忍术(二)
  一修外术确乎不拔(若名)  二修内术端心正观(若烦)
  三结责示意(那)
  三结成(若)

○十无法爱(三)
  一标示(第)二释明(二)
一明法爱(三)
  一三藏爱堕文(毗)  二通别顶堕义(通)三圆法爱堕义(三)
  一法(今)  二譬  三合(不)
  二离法爱(若)

  三总结(今)

○二譬以大车(二)
  一标征(是)二引释(三)
  一引经(如)二合观(二)
  一合明乘是宝乘(止)  二合明直至道场(复)

  三结责(今)
○二於余仪修阴入(二)
  一结上(端)二明今(二)
  一总示(历)二别明(二)
一历缘习观(二)
一正明行缘(三)
  一示意(若)二正观(二)
一法观十乘(三)
  一标(略)  二释(初)  三结(十)

  二譬以大车(传)

  三结示(是)

  二例余五根(行)

二对境习观(二)
一六根各观(二)
一观眼根受(二)
一眼色一受(二)
  一简非大乘(对)二正明今观(二)
一眼受乘法(二)
一法(二)
一初乘(三)
  一标(若观)二释(二)
  一三观观色(眼色)二五眼照色(二)
  一正明(虽)  二料简(问)
  三结(是)

  二九乘(我)

  二譬(其)

  二眼用佛事(若眼)
  二例余二受(眼)

  二例余五根(余)

  二六根互用(将)
○三结示观用(二)
  一示意(若)二正明(三)
  一标示(今)二释明(三)
一以破魔喻观用(二)
  一举喻(四)  二合明(学)

二以除病喻观用(二)
  一举喻(又)  二合明(观)

三以显义喻观用(二)
  一举喻(又)  二合明(学)
  三结显(若)
○二观烦恼境(二)
一示意(三)
  一示应观(第)二出观法(三)
  一明上非发(前)二出所发相(二)
  一所发难制(今)  二所发盛相(此)

  三示不识过(若)

  三结观意(为)

二正明(二)
  一列(观)二释(四)
一略明相(二)
  一释名(初)二明相(二)
  一示相(即)二释明(二)
一合各释相(二)
一明利钝合各惑相(二)
一一往合明(三)
  一标(此)  二释(五)  三结(当)

二约位各明(二)
  一标(今)二释(二)
一正分(二)
  一分利钝(若未)  二定所观(若发)

二释疑(二)
  一举疑(若利)  二释明(毗)
二明利钝四分障定(三)
  一标示(若开)  二正束(三)三释明(二)
一明四分障定(二)
  一正明(三)二转释(三)
  一引散不障定(元)  二释散亦障定(成)  三出今别有意(今)
二示具分妨观(三)
  一正示(但烦)  二简明(若尔)  三结指(但)
二示明通别(三)
  一四分通别(复)  二通别相关(若)  三通别不思议(若)
  二明因缘○  三明治异○  四修止观○

○二明因缘(三)
  一标因缘数(二)二出四起相(二)
  一标(起)二释(二)
  一第四句非发相(第)  二三句当发相(三)
三正明因缘(三)
  一标(因)二释(二)
一约水譬释(三)
  一习因种子  二业力击作  三魔所扇动

  二约火譬释(若)

  三结(魔)
○三明治异(二)
一正明(二)
一小乘五治(二)
  一标(三)二释(三)
  一明治四分(此)二别释五治(五)
  一对治  二转治  三不转治  四兼治  五具治

  三结用三后(是)
  二大乘一治(大)

  二结示(此)

○四修止观(三)
  一标章(四)二释意(二)
一法明(十)
一观境(二)
一思议境(三)
  一标(初)二释(二)
一正观贪欲(三)
一藏(二)
  一六道(一)  二三乘(又观)

  二通(若观)  三别(又观)

  二例观三分(其)

  三结(次)

二不思议境(二)
一体达烦恼无碍道(三)
一引经释意(二)
一引释(二)
一无行烦恼即是道(二)
  一引经(不思)  二释明(如)

二净名烦恼调不调(二)
  一引经(不住)二释明(二)
  一住调不调(所)  二不住调不调(菩)

  二会意(不断)

二斥失碍道(二)
  一喻失(今)二正斥(三)
  一标无慧(无)二出三失(三)
  一斥住不调(闻)  二斥住调伏(复)  三斥住调不调(又)

  三依经判(如)
三正体无碍(三)
  一体达(今)二释明(二)
一就现句观(二)
  一随义出观(何)  二称法圆观(虽)

  二历余句观(用)

二结益(三)
  一结上无碍(如)二随出益相(二)
一善巧观益(二)
  一正明(云)  二结示(如是)

  二引人证明(如)

三结示无失(二)
  一正结(巧)  二反显(若不)
  二正观烦恼不思议○
  二发心(如)  三巧安(为)  四破徧(若)  五识通(於)  六调品(又)  七助开(若)  八知位(於)  九安忍(若)  十离爱(得)

  二喻显(得)

  三结广○

○二正观烦恼不思议(二)
一略明观(三)
  一明烦心千法(若)二喻明暗无碍(二)
  一引经无碍(经)  二点出妙慧(不)

  三结智明常住(以)

  二示准上(准)

○三结广(二)
  一正结四名(是)二重广三意(三)
一涅盘三十六句广不断而入(三)
  一总标(广)二别释(二)
一藏通三十六句(二)
一正明(二)
一入涅盘十六句(二)
  一根本四句(须)二句各开四(四)
  一初句四句(句)  二次句四句(次)  三三句四句(第)  四四句四句(第)

二结数(此)
二出涅盘十六句(二)
  一根本四句(又)二句各开四(四)
  一初句四句(一)  二次句四句(第)  三三句四句(第)  四四句四句(第)

  二结数(若)

二别圆三十六句(二)
  一问二答(二)
  一示该(答)二更明(三)
  一标示(若)二别明(二)
一入涅盘十六句(二)
一根本四门(二)
  一正开四门(根)  二门门四悉(於)

二门各开四(二)
  一一门开四(又)  二例余三门(此)
二出涅盘十六句(二)
  一征(依)二释(二)
  一一门四句(谓)  二例余三门(一)

  三结数(三)
  三结示(此)

二般若三十六句广烦恼菩提(二)
  一问二答(二)
  一明即是(答)二出重说(三)
  一标示(今)二别说(二)
  一根本四句(诸)二句各开四(二)
一境发智十六句(四)
  一俗境发诸智四句(初)  二真境发诸智四句(第)  三两境发诸智四句(第)  四中境发诸智四句(第)

二智照境十六句(四)
  一道智照诸境四句(次)  二真智照诸境四句(次)  三两智照诸境四句(次)  四中智照诸境四句(次)

  三结数(是)

  三法身三十六句广非道佛道○
○三法身三十六句广非道佛道(二)
  一问二答(三)
  一明可意知(答)二为重略示(二)
一示明(二)
  一根本四身(又)二一一四身(二)
  一一身起四身十六句(於)  二四身入一身十六句(又)
  二结数(合)

  三结起入意(身)
○三观病境(二)
一示意(三)
  一出权实二病(第)二明今观实病(二)
  一标(病)二释(二)
  一权病非观(若)  二实病正观(今)
三结应观意(二)
  一示重说意(上)二出应观意(二)
  一正出应观(夫)  二示四悉意(即)

二正明(二)
  一标(观)二释(五)
一明病相(二)
  一标示(一)二释明(四)
  一五脉病相(夫)  二四大病相(若身)三五藏病相(二)
  一正出五脏病相(又)二推知由克病生(五)
  一肺害肝病(若肝)  二肾害心病(若心)  三肾害肺病(若肺)  四脾害肾病(若百)  五肝害脾病(若体)
  四六神病相(又若)
二起病因缘(二)
  一标(二)二释(六)
  一四大不顺(四)二饮食不节(二)
  一明啖不安食(二)  二明五味增损(次)

三坐禅不调(三)
  一身不调病(三)  二息不调病(次)三止观不调病(二)
  一用无方成病(又但)二用观偏僻成病(二)
一五藏病(三)
  一示明禅人思起(次用)二释出五藏致病(二)
  一相囗致病(若缘)  二相囗致病(若就)

  三示於禅梦验明(若五)

  二四大病(又观)

  四鬼神得便(四)  五魔所为(五)  六业起(六)
  三明治法○  四明损益○  五明止观○

○三明治法(二)
  一示众治之法(三)二释坐禅一章(二)
  一标(今)二释(六)
一止治(五)
一止心脐中(三)
  一正明(用)  二出意(所)  三结成(若四)

  二止心丹田(又)三止心脚间(三)
  一委明(头)  二出意(又常)  三明验(今)

四止心随病(二)
  一止心病处(随)  二未必止心病处(又未)

  五止随四大(又)

二气治(二)
  一示意(二)二释明(二)
一正治病(二)
  一治四大(若)  二治五藏(六)

  二用治法(又口)
三息治(二)
  一示意(六)二释明(三)
  一明息相(先)  二出坐法(当)三正明治(二)
  一通明常数法(用)  二别运十二息(次)

  四假想治  五观心治六方术治(二)
  一示意(三)二释明(二)
一咒术治(二)
  一治三十六兽(三)  二治六神游身

二打捻治(二)
  一手捻丹田治(若)  二杖打痛处治(又)
○四明损益(二)
  一标(四)二释(二)
  一外治渐顿损益(若)二内治渐顿损益(二)
  一明渐顿意(内)二示损益相(三)
  一责世损相(夫)二正明益相(三)
  一标列(能)  二释明(信十章)  三结示(若)

三结示进修(三)
  一正示(若)  二引喻(如)  三结成(但)

○五明修止观(二)
一十乘观(三)
  一标(五)二释(十)
一观境(二)
一简思议境(三)
  一标示(先)二释明(三)
一藏(二)
一六道(二)
  一三恶(如)  二三善(若)

二三乘(三)
  一声闻(若)二缘觉(二)
一明因缘病起(二)
一明正推因缘(二)
一从病死推至名色(二)
  一略推病等(又)二广明名色(二)
  一标(色)二释(二)
一诸色(二)
  一根大(观)  二五藏(观)

  二四心

  二从识推至无明(识)

二明推求不得(三)
  一喻(如)  二合(南)  三结(如)
  二观因缘灭(既觉)

  三菩萨(又)
  二通(又)  三别(大)

  三结简(如)

二明不思议境(二)
  一正明(不)  二结示(达)
二发心(三)
  一引经总示十乘之意(金)二明经正出慈悲愈病(二)
一分别三种调慰(三)
一入空调依慰喻(二)
  一调伏(一)  二慰喻(心)

二入假调伏慰喻(二)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摩诃止观贯义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