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生无生论注 - (TXT全文下载)

九亦同彰至於果成十皆究竟。
  六即之义不专在佛者既曰不专则该九界缺修罗饿鬼者文略所谓理蛣蜣等者且举畜生界至微细者以六即明之一不可改者性以不变为义既曰无非法界又岂可改法界而为法界乎故名字去者以修显性也自名字圆闻观行圆修已去不唯显佛即性中所具九界亦彰显矣至于究竟圆证之时十皆究竟此结显初心是方有后心是也。
  △次释后心是方显初心是。
  云何后心是方显初心是正由后心果地全证众生理本故果地七种名目悉是众生性德美称但众生在迷性德不显故无此称克论性德岂可言无。
  正由下释成理具故果地下结显众生在因具而未证故云性德美称如因果不二门云因果无殊始终理一是也但众生下释妨恐疑者谓然则众生何故无此七种称谓释云但众生在迷性德不显故无此称(云云)。
  △次结。
  故初后俱善立义成矣。
  此结答释难也。
  △次一门明事造方融事者对理而言方者对本而说承前理性本具而来惟其理性本具故能事造相融也言事造者以身土缘起属事故言事造也此自分二初标。
  二身土缘起门。
  前门约性以明理具故曰一真此中即事以明理具故曰缘起。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一真法界性不变能随缘三身及四土悉由心变造。
  初二句约性以明能随次二句约事以明所造即指一真法界性能随染净之缘不变而变非造而造也三身及四土悉由心变造者辅行云心造有二种一者约理造即是具二者约事乃明三世凡圣变造变造之名出楞伽华严二经(云云)。
  △次依宗释义二初通明诸法二初明不变随缘三初释第一句以立根本。
  论曰一真法界性即前文所明性体性量性具也。
  一真即性体法界即性量而一真法性中具足有十种法界指此具德为身土缘起之本。
  △次释第二句显前功德三初法。
  教中说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者正由性体性量即性具故。
  不变随缘者即理之事也随缘不变者即事之理也正由下出其不变随缘所以。
  △次譬。
  如君子不器善恶皆能。
  君子不器者出儒典夫子论成德之学曰成德之君子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不可以器名之也朱子曰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技一艺而已论中所引以譬一真法性之中体无不具故能随佛界之善九界之恶而造乎十法界也。
  △三证二初引经。
  故晋译华严经云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
  华严凡二译一晋译二唐译今引晋觉贤所译以证不变随缘之义也。
  △次释义二初释随缘变造。
  谓真如性中所具九法界能随染缘造事中九法界真如性中所具佛法界能随净缘造事中佛法界。
  所具者以所彰能九界皆属染缘佛界方名为净此正明变造也。
  △次释能之所以二初释。
  所以能者正由性具性若不具何所称能。
  所以下指归圆家性具拣异别教但中性若下反显释成。
  △次证。
  天台家言并由理具方有事用此之谓也。
  天台家者指毗陵记主而言记主昔从学於左溪尊者曰某於畴昔之夜梦披僧服腋挟两轮而游於大河左溪曰汝当以止观之道而度生乎后果述辅行以释止观并由二句辅行中文不敢正斥其讳故云天台家也。
  △三释三四句结成所由。
  是知事中十法界三身四土悉由真如随缘变造。
  事中十法界者应身居同居方便二土即六凡二乘法界也报身居实报土菩萨法界也法身居常寂光土佛法界也若土若身悉由真如随缘之所建立故云变造。
  △次明随缘不变二初释。
  既曰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则事中染净身土当体即真无一丝毫可加损于其间者。
  初二句牒前全理起事事即是理事中染净身土即随缘变造之者事即理故故云当体即真无一丝毫可加损于其间者以万法是真如故无可损以真如是万法故无可加也。
  △次证。
  楞严经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是也。
  见与见缘等者注家云根境识三摄尽万法夫能了诸缘元一宝觉则无是非是矣今引证以明随缘不变之义也。
  △次的明此宗二初发明宗义二初明不变随缘。
  若然则娑婆极乐此世众生当生九品弥陀已成吾心当果悉由心性之所变造。
  若然者牒定之辞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此世众生当生九品者生也弥陀已成者佛也吾心当果者心也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者也悉由心性之所变造者如十不二门云即心名变变名为造造谓体用是也。
  △次明随缘不变。
  心具而造岂分能所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心是土即上是心即心是果即果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当处皆是心性。
  心具而造等者如水具氷氷即是水故无能所也即心是佛下泯其对待凡有六句不出依正因果能造因缘及所造法等者如妙宗所谓以法界心观法界境生於法界依正色心是则名为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乱唯境是也。
  △次结归题旨。
  故明此宗而求生乐土者乃生与无生两冥之至道也。
  故明此宗者指偈中所立宗要随缘不变等乃生与无生两冥之要道也。
  △次八门明枝流妙即二初二门明所生身土次六门明能生因果初二门明所生身土二初一门约依报论妙二初标。
  三心土相即门。
  此亦约具造而言佛土由心心具而造造全是心故能相即也。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西方安乐土去此十万亿与我介尔心初无彼此异。
  宗意约即远论近亦指迷即悟也去此十万亿者十疑论云此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言之耳以凡夫心量言之去西方佛剎不啻十万亿剎之遥约心具而造言之曾无彼此之异也。
  △次依宗释义二初释初二句明远三初引经。
  论曰佛说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佛说等者世尊於给孤独园无问自说告上足弟子舍利弗指其归趣者也极乐者梵语须摩提此云安养或云清泰言极乐者犹云最胜也。
  △次释数。
  百亿日月百亿须弥百亿大海百亿铁围山名一佛土十千为万十万为亿。
  百亿下明佛土之相十千下正明数量也日月处须弥之腰大海绕须弥之下铁围环大海之外一佛土者俱舍颂云四大洲日月须弥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为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以此百亿等为一佛土也。
  △三结成。
  一佛国土已自广大况亿佛国土乎况十万亿乎是则极乐国土去此甚远。
  一佛下展转况佛土甚多是则下结佛土甚远况者非比况之况乃以少况多之况也。
  △次释后二句不远二初正释三初明不远之由。
  博地凡夫念佛求生弹指即到者正由生吾心所具之佛土也。
  博地凡夫者凡字亦该得广藏教三资粮通教乾慧别教十信圆家五品皆名凡位今明博地者大地庸常之夫也弹指者言其生之速也观经疏云如一念顷又云屈伸臂顷弹指之所以即到者有乎二义一者净业内熏二者慈光外摄般舟论乎三力正由下正明不远之由。
  △次明心之相状。
  言介尔心者即凡夫念佛之心也剎那之心至微至劣故称介尔。
  介尔者言其心之微剎那者明其时之速毗昙云百二十剎那为一怛剎那此名一瞬六十瞬为一息仁王云一剎那有九百生灭至微者言其状之甚眇至劣者言其力之不胜介尔者犹言蕞尔也。
  △三明心土相即。
  谓十万亿远之佛土居於凡夫介尔之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故曰初无彼此异。
  谓十下指土即心故曰下结归宗义。
  △次料简二初以小包不远难。
  问曰介尔之心居於方寸云何能包许远佛土。
  此以相难性以妄局真大抵出于寻常之见楞严云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尚何许远佛土之不能尽包乎。
  △次以真妄不二释三初法二初略明。
  答曰介尔之心昧者谓小达人大观真妄无二。
  答中以性融相以真夺妄达人大观者古德云小智自私贱彼贵我达人大观无可不可大者对小而言责其局于介尔之心不能以大观也。
  △次释出。
  盖此妄心全性而起性既无边心亦无际。
  此释成真妄无二盖此妄心全性而起者指要云心者趣举剎那心也圆家明性既非但理乃具三千之性此性圆融徧入同居剎那心中谓之全性而起既全性起故心亦无际也。
  △次譬。
  性如大海心似浮沤全海为沤沤还匝海。
  楞严以沤譬顽空海喻真觉此中以沤譬妄心海喻法界也以喻显法思之可了。
  △三合二初正合。
  盖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合中以不变合乎性海随缘合乎心沤。
  △次结责。
  既曰随缘不变岂可以真妄而局大小哉。
  既曰下牒前岂可下结责。
  △次一门约正报论妙二初标。
  四生佛不二门。
  此门约果论因指凡同圣以佛所证与生性佛无二无殊故云不二。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阿弥与凡夫迷悟虽有殊佛心众生心究竟无有二。
  阿弥者约悟为言凡夫者约迷而说犹言生佛迷悟虽则殊途克论本心初非有二也。
  △次依宗释义二初释初二句约相明不二而二二初正明二初明弥陀悟相。
  论曰阿弥陀佛者果人也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
  三身者即法报化三身也觉性是法身觉相是报身觉用是化身四智者一道慧智见道实性实性中得即开佛知见也二道种智知十法界诸道种别解惑之相一一皆知即示佛知见也三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相即悟佛知见也四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种种行貌皆知即入佛知见也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知一切因缘果报定相从如是因缘生如是果报不生果报悉知之二业智力知一切众生过现未来诸业诸受乃至第十漏尽力自知我生已尽不受后有是也四无所畏者一者一切智无畏二者漏尽无畏三者说道无畏四者说苦尽道无畏释云於大众中广说自他智断决定无所失则无恐惧之相也十八不共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意无失乃至知过去无碍知现在无碍知未来无碍也此十八种法乃如来果人所证不共二乘故云不共也阿弥陀即能成就之人此等诸法皆所成就也。
  △次明众生迷相。
  凡夫者因人也具足无量恒沙烦恼造作无量恒沙业系当受无量恒沙生死。
  烦恼虽多不出三惑业繁虽多不出十恶生死虽多不出二死一一皆云无量恒沙者约别相言之也。
  △次约譬结。
  迷悟之相譬彼云泥。
  悟者如云之去来无碍迷者如泥之坠累难通生佛相悬真有若云泥之隔矣。
  △次释次二句约性明二而不二二初通明不二五初相性对显。
  言究竟不二者谓据相而言则不二而二约性而论则二而不二。
  约性而论者虎溪大师云性具之功功在性恶前来恒沙烦恼即性恶也业系生死即修恶也今体此修恶即是性恶性恶融通任运摄得佛界性善故云二而不二也又性即相故不二而二相即性故二而不二也。
  △次展转释成二初约迷悟释成。
  盖诸佛乃悟众生心内诸佛众生乃迷诸佛心内众生。
  盖诸佛等者不二门云但识一念遍见己他生佛他生他佛尚与心同况己心生佛宁乖一念今诸佛者他佛也生心佛者己佛也众生者己生也佛心生者他生也众生迷则俱迷非唯迷己亦迷他诸佛觉则俱觉亦乃觉他仍觉己又我心具佛故云众生心内诸佛佛心具我故云诸佛心内众生。
  △次约三德释成。
  所以悟者悟众生本具性体性量性具也所以迷者迷诸佛所证性体性量性具也。
  众生在迷但言本具诸佛已悟故云所证证具虽别觉性元同故不二门云於生局处佛能遍融於佛徧处生自局限此之谓也。
  △三直据心性。
  心性之妙岂受其迷迷而不迷斯言有在。
  心性之妙等者指要云良由众生性具善恶不可变异其性圆明名之为佛心性之妙如此又岂受其迷乎如云虽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斯言有所归矣。
  △四会通三身。
  故众生本有性量即诸佛所证法身性体即报身性具即应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法会合可知。
  故众生等者牒前心性之妙是知果佛圆明之体即我凡夫本具性德众生本有性量横亘竖穷属中谛故配法身性体离过绝非属真谛故配报身性具三十世间属俗谛故配应身四智等乃至会合可知者四智属般若亦配报身十力等属解脱亦配应身故妙宗云法身非不具于一切法门及诸色相让於能证及垂应故也。
  △五引古德证。
  故古德云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
  古德云者即杨次公十疑论序中所说也诸佛等者上句以佛为主明诸佛已悟故云心内众生尘尘极乐而仍名众生者不失其本体之名也下句以生为主众生在迷心内诸佛念念证真而众生不知所谓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是也。
  △次释成此宗二初生佛相即。
  故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
  生佛之所以相即者亦性具之功也初句明我心具佛故佛即我心次句明佛具我心故我心即佛故自他不二门云虽分自他同在一念既同一念自他岂殊亦此意也。
  △次出其功能功能者能以性言功以修言性有具佛之妙能修有即佛之照用。
  未举念时早已成就才举心念即便圆成感应道交为有此理故念佛人功不唐捐。
  未举念时等者犹云虽未修观之时而具佛之心未始暂缺故云早已成就才举心念者犹云以我具佛之心而念即心之佛故曰即便圆成感应道交者犹云众生感心中诸佛诸佛应心内众生故云道交故念下结劝。
  △次六门明能生因果二初三门约因论妙次三门约果论妙初三门约因论妙三初一门明全理起事二初标。
  五法界为念门。
  法界者约理为言为念者约事为言全理起事故云法界为念犹云以法界性为我之能念也。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初二句明全性起修次二句明全修在性法界等者妙宗云又应了知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乃至云既一一法全法界作故趣举一即是圆融法界全分是也。
  △次依宗释义二初通明理事三初明事中诸念。
  论曰行者称佛名时作佛观时作主伴依正观时修三种净业时一心不乱时散心称名时以至见思浩浩恒沙烦恼。
  行者下泛明诸念称佛名时者如观经下品下生中明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乃至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是也作佛观时者如观经云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等是也作主伴依正余观时者前且总明所谓观虽十六言佛便周是也作主伴下别明主即弥陀伴即观音势至依即初观落日已去乃至变水成氷琉璃成地树列七种池流八德光明化鸟水声说法空中天乐华座庄严等是也正即阿[鞥-合+(白-日+田)]跋致及三辈往生诸上善人等是也三种净业时者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仍复告云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云云)一心不乱时者小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专称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等是也见思浩浩者见思法华玄义云又云见修又云四住又云染污无知又云取相惑又云枝末无明又云通惑又云界内惑言浩浩者见有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无言见绝言见一百八见等约五利五钝言之历三界四谛增减不同则成八十八使思者亦云思惟亦云迷事思亦名正三毒三界分为九地每一地有九品则成八十一品故云浩浩也恒沙烦恼者亦云尘沙出假菩萨见俗谛理开法眼成道种智之所断也四念处云十住断界外上品尘沙十行断中品尘沙十向断下品尘沙(云云)。
  △次明事全是理。
  凡此有心皆由真如不变随缘而作全体即是法界。
  凡此有心者牒前诸念即理既全理为事故全事即理故云全体即是法界也。
  △三证全理论事。
  故法智大师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
  故法智下引文证成不出生佛作正既全法界而作有何一物而不具诸法耶。
  △次释成此宗四初举劣况胜。
  若然者余心尚是况念佛心乎。
  若然者牒前即理之事余心者指前见思浩浩之心尚是法界何况称名作观之心能念者乃具佛之心所念者乃即心之佛非法界而何。
  △次指事即理。
  是故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
  是故等者又牒前念佛之心指归行者当念即是故妙宗云须知本觉乃是诸佛法界之身以诸如来无别所证全证众生本性故也。
  △三出其功能。
  以此妙心念彼阿弥则彼三身何身不念求彼四土何土不生。
  以此妙心者指前圆融宝觉之心此心本来具足身土诸法故称为妙念彼阿弥等者彼佛乃实报身应同居土亦名尊特亦名胜应而云则彼三身何身不念者良以报应属修法身是性法身一性举体起修故得全性成修全修在性三身融妙指一即三今以具佛之心而念即心之佛尚何三身之不念乎求彼四土何土不生者净土由心心垢土垢心净土净以我具土之心求生即心之土尚何四土之不生乎。
  △四约位释妨。
  但随功行浅深品位高下耳。
  但随下释妨恐疑者谓今明西方净土者佛惟胜应土属同居何得辄云三身四土耶故释云今以法界为念则何理不臧品位有高下者特随功行何如耳。
  △次一门明事事无碍二初标。
  六境观相吞门。
  观为能照境属所观若所若能俱全法界彼此互夺故曰相吞教家所谓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正此意也。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十六等诸境事理两种观彼此互相吞如因陀罗网。
  十六境者观经疏云初六观观其依果次七观观其正报后三明三辈九品往生是为十六境也事理二观者如占察经云观有二种一者唯识谓一切唯心二者实观谓观真如唯识历事真如观理非此中的意今云事理两观者的指十六境为事观以即空假中为理观所谓以吾具佛之心而观即心之佛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等是也又事观指三种净业钞云今三种福是圆助道与正观合皆如来行是也相吞之义恐人难解故举帝网之譬以明。
  △次依宗释义二初先明偈义二初牒三句以立理本二初出相吞之由。
  论曰境观相吞者正由事事无碍也。
  事事无碍者贤首清凉立四种法界以释华严一曰理二曰事三曰理事无碍四曰事事无碍今论中所引以明境观之所以相吞者盖得乎事事无碍也。
  △次出无碍之本二初略指。
  事事所以无碍者所谓有本者如是也。
  事事下又出无碍之由犹遡流而穷源本者也有本者如是出儒典今取其文不取其义徐子问於孟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今论引以明事事之所以无碍者盖由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之本而然也。
  △次正释。
  盖由法相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既皆全体而作有何一法不即法界故曰一尘法界不小剎海法界不大多亦法界少亦法界。
  盖由等者亦妙宗中文良以观经题名观佛疏名心观为宗故四明融会之曰今此观法非但观佛乃据心观就下显高不名为难是知今经心观为宗意生见佛故得二说义匪殊涂又应了知法界圆融(云云)彼明心佛双融今论明观境一致也故曰一尘等者下亦妙宗文大师释题作诸字互具释钞中问本以一字具教行理三今何得以无量寿三字方具於三耶答以题诸字对三德释斯是妙谈贵在得意欲令行者知三德性徧一切处乃至云多亦三德少亦三德(云云)彼云三德此云法界者变其文耳又彼中释题故云三德此中论具故云法界亦各有其致也。
  △次释初诸句正明相吞三初释一二句境观有本。
  是以西方十六诸境吾心事理二观一一无非法界全体。
  是以者承前有本而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净土生无生论注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