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生无生论会集 - (TXT全文下载)

王众。於宝藏佛所。发菩提心。愿於来世。行菩萨道。无有齐限。庄严佛剎。大宝填厕。又无恶触。及诸女人。及其名字。佛即改王众字。号为文殊师利。授记曰。於未来世。南方世界。名曰清净无垢宝窴。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普现如来。
  ○普贤者。梵云邲输跋陀。悲华经云。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第八王子。名曰泯图。於宝藏佛前发愿。愿於是不净世界。修菩萨行。复当修治庄严。十千不净世界。令得严净。如青香光明无垢世界。亦当教化无量菩萨。令心清净。皆趣大乘。悉使充满我之世界。佛即改泯图名。号为普贤。授记未来於北方知水善净功德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智刚吼自在相王如来。
  ○观自在者。梵云阿那婆娄吉低输。此云观世音。又名观自在。现在西方极乐世界。为补处菩萨。悲华经云。往昔劫中。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观世音菩萨。为第一太子。名曰不眴。尔时宝藏如来。为转轮王授记已。不眴太子。前白佛言。世尊。今我以大音声。告诸众生。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若能念我。称我名字。若其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我今复当为众生故。发上胜愿。愿转轮圣王。於安乐世界。作佛事已。入无余涅盘。乃至正法住时。我於其中修菩萨道。是佛正法初夜灭。即其后夜。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宝藏佛。寻为授记曰。汝观天人三恶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无量寿佛般涅盘已。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彼土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所有种种庄严。无量无边。安乐世界所不能及。汝於菩提树下。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
  ○势至者。梵语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现在极乐世界。第二补处菩萨也。悲华经云。昔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大势至为第二太子。名曰尼摩。尔时宝藏如来。为王及第一太子授记已。第二王子。亦白佛言。世尊。如我所有身口意业。清净福德。尽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佛。始初成道。我当先请转於法轮。随其说法。所经时节。於其中间行菩萨道。是佛涅盘后。正法灭已。我於其后。次第成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作佛时。所作佛事。世界所有种种庄严。般涅盘后。正法住世。悉如彼佛。等无有异。尔时佛告第二王子。汝今所愿。取大世界。如汝所愿。当於如是最大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善住珍宝山王如来。由汝愿取大世界故。因是字汝为得大势。
  ○马鸣者。梵语阿湿矩沙。此云马鸣。东天竺桑岐多国婆罗门。得法於夜奢尊者。尝制大乘起信论。末后劝人求生净土曰。众生以住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畏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於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聚。后付法於迦毗摩罗尊者已。即入龙奋迅三昧。挺身虚空。如日轮相。还复本位。而取涅盘。
  ○龙树者。梵云那伽曷树那。此云龙树。南天竺国梵志之裔。得法於迦毗摩罗尊者。意欲广演经教。时大龙菩萨。即以神力。接入龙宫。开七宝函。与诸方等经典。九十日中。通解甚多。龙即送之出宫。还天竺国。大宏法施。尝造毗婆沙论。论中有称赞弥陀偈。其略曰。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为现身。是故我归命。彼佛本愿力。十方诸菩萨。来供养听法。是故我稽首。彼土诸菩萨。具足诸相好。以自庄严身。我今皈命礼。又造大智度论云。菩萨常修念佛三昧因缘故。所生常值诸佛。如般舟三昧中说。菩萨入是三昧。即见生阿弥陀佛国。后付法迦那提婆尊者已。入三昧。如蝉蜕而去。按入楞伽经。佛告大慧云。大慧汝当知。善逝涅盘后。未来世当有。持於我法者。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自世尊入寂。七百年而龙树出世。适符佛记。
  ○天亲者。梵云婆薮盘豆。此云天亲。言天亲者。菩萨乃毗纽天亲也。北天竺富娄叉国人。於一切有部出家受业。乐闻小乘。辄毁大乘经典。后闻其兄无着。诵十地经。闻已感悟。追悔前愆。欲自断舌。无着止之曰。昔以舌毁大乘。今以舌赞大乘。补过自新。犹为善矣。断舌绝言。其利安在。天亲於是精研覃思。制大乘论。凡百余部。并行於世。所制无量寿经论。开示净土。立五念门。一礼拜。二赞叹。三作愿。四观察。五回向。冠以偈曰。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平居兼修兜率观。愿觐慈氏。后舍寿。经六月现形。告无着曰。吾已生慈氏前矣。
  ○庐山莲社祖者。慧远大师也。师姓贾氏。雁门楼烦人。幼而好学。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时道安法师。建剎太行恒山。远往归之。闻讲般若经。豁然开悟。因投簪受业。精思讽诵。以夜继昼。安叹曰。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晋太元六年。过浔阳。见庐山闲旷。可以栖止。乃立精舍。号龙泉寺。时远同门慧永。先居庐山西林。欲邀同止。而远学侣寖众。西林隘不可处。刺史桓伊。为远更立寺山东。遂号东林。远於是率众行道。凿池种莲。於水上立十二叶莲华。因波随转。分刻昼夜。以为行道之节。既而四方清信之士。闻风而至者。百二十三人。远曰。诸君之来。能无意於净土乎。乃造西方三圣像。建斋立社。令刘遗民着发愿文。勒之石。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专志净土。澄心观想。三见圣像而沉厚不言。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於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社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侧前揖曰。师早发心。何来之晚。远谓弟子法净。惠宝曰。吾始居此山十一年。三睹圣像。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即自制遗戒。八月六日。端坐入寂。年八十三。
  ○天台智者。乃天台山智顗大师也。字德安。姓陈。颍川人。母孕时。梦香烟五采。萦绕怀抱。及诞。室内光明洞然。眼有重瞳。卧必合掌。坐必向西。少长见像即礼。逢僧必敬。年十八岁。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诵法华经。兼通律藏。性乐禅悦。诣光州大苏山。礼慧思禅师。思一见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以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顗乃於此山。修法华三昧。始经三夕。诵至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然入定。照了法华。达诸法相。陈光大元年。初至金陵。居瓦官寺。创宏禅法。太建七年。往临海天台山。结庵於北峰。居焉。未几。奉诏入金陵。陈亡。去之庐山。又周游荆扬间。隋开皇十四年。归天台。前后造寺三十六所。佛像八十万躯。亲度僧一万四千人。赎鱼[竺-二+(一/尸/邑)]溪梁六十余所。作放生池。表闻於朝。严禁采捕。龙天致敬。道俗向化。法教於斯大盛。晋王广。从受菩萨戒。奉以名曰智者。尝作净土十疑论。观经疏等。顗化缘既毕。往剡东石城寺。谓弟子曰。吾当卒於此矣。命施床东壁。面向西方。专称阿弥陀佛。观音。及般若名。又令多然香火。唱无量寿佛经。及观经题竟。弟子请云。未审大师证入何位。没此何生。顗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但证五品。吾诸师友。今从观音。势至。皆来迎我。言讫端坐。如入三昧。年六十七。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也。
  ○法智者。名知礼。字约言。明州金氏子。其父母祷佛求嗣。梦神僧携一童子。畀之曰。此佛子罗睺罗也。未几。生礼。七岁丧母。号哭不绝。白父求出家。遂往太平兴国寺。依洪选师得度。稍长。依宝云寺。义通法师。学教观。圆顿之旨。一受即了。淳化中。通既归寂。受请主乾符寺。寻徙保恩院。敷扬教观。学徒踵至。明州旱。礼与慈云式公。修光明忏。约三日不雨。当自焚一手。如期。果大雨。大中祥符三年。重建保恩。赐名。曰延庆。六年。建念佛施戒会。亲为疏文。以劝念佛。结万人以为一社。心心系念。日日要期。每岁仲春。同集一处。同修供养。同听法音。会彼万心。以为一志。俾成净业。誓取往生。自此二月望日。每岁举会以为常。尝集十僧。修法华忏三年。期以忏毕焚身。供养妙经。求生净土。后为众沮不果。复集十僧。修大悲忏三年。然三指供佛。天禧四年。驸马李遵勖。奏礼高行。赐号法智大师。敕令住世演教。礼以从上诸祖。阐扬净土。多谈事相。罕示观门。暂被时机。未穷圆顿。因取天台观无量寿经疏。研极理奥。曲畅元风。成妙宗钞。数万余言。其余撰述。多指归净土。妙宗最切。时方诏天下立放生池。礼岁遇佛生日。结放生会。集众作法。天圣六年。正月元日。将示寂。建光明忏七日。至五日。结跏趺坐。召大众说法毕。骤称阿弥陀佛数百声。奄然而逝。年六十九。露龛二七日。爪发加长。阇维时。舌根不坏。若莲花然。上能归所归竟。下能请所请。我今皈命礼三宝者。能请也。求乞冥加发神识。所请也。能请具四感。所请具四应。感应四句。释在后文。此中感为显感。冥加。乃法身冥应也。发神识者。求乞三宝加其智慧也。皈命请加竟。
  ○二造论成益。
  敬采经论秘密旨  阐明净土生无生  普使将来悟此门  断疑生信阶不退
  上二句。明造论。下二句。乃成益也。秘密旨者。三德密藏之旨。三德者。法身。般若。解脱。名为三。皆具常乐我净。名为德。此三不纵横。不并别。不可思议。故曰秘密。涅盘云。安置诸子秘密藏中。我亦不久自住其中。故知自他初心。无不皆修。自他后心。无不皆入。即下文一念心性圆三谛理。以圆三观而证入。所谓常寂光土也。阐明者。发明也。净土生无生者。谓因缘所生法。全体即中道无生也。普使将来悟此门。断疑生信阶不退者。疑虽无量。大略有三。一者邪疑。但信缘影之虚妄。不信佛土之唯心。二者偏疑。但信偏空之真。不知妙有之俗。三者渐疑。但信修德之渐。不知性德之横。今悟此门。则断邪疑生正信。断偏疑生圆信。断渐疑生顿信。不退有三。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今入此门。念念中圆断三疑。圆生三信。圆证三不退也。第二请加述意竟。
  ○第三分门立论。於中又二。初分门。二立论○今初。
  将造此论。立为十门。一一真法界门。二身土缘起门。三心土相即门。四生佛不二门。五法界为念门。六境观相吞门。七三观法尔门。八感应任运门。九彼此恒一门。十现未互在门。
  彻祖曰。十门大旨。初明理具。二明事造。前二是总。后八为别。三四两门。偏显性德。五等诸门。偏显修德。第九横论。第十竖论。然於其间。第五一门为最要。以事理总别性修横竖等义。举不外此一念。以是全体法界故。是故学者。但能於此一门洞明。则前后诸门。尽在是矣。又此十科皆称门者。门以能通为义。谓此十科。门门皆通故。下明立论。先明第一。
  ○初一真法界门。又二。初偈颂。二论文○今初。
  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此科明理具者。谓众生一念心性。本具三千实相。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何谓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等也。谓此心中。本具十法界。十界各具十界。共成百界。每界又具十如是。则成千如是。故曰百界千如也。又有假名一千。实法一千。依报一千。则成三千。此三千法。不离一念妄心。妄心既然。妄境亦尔。随拈一香一华一尘一声。皆即三千实相。是故依正融通。生佛非殊也。
  ○二论文分二。初立义。二防难。初又三。初总标。二别释。三结成○今初。
  论曰。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受无量名。
  若约性德。随拈一法。皆即法界。皆具无量德。受无量名。今言众生心性者。乃观心释。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若约佛法释。初机之人。则疑太高。若约众生法。又疑太广。故但就现前一念第六意识释。近而复要也。众生者。谓五阴四大和合。假曰众生。本有者。本来非无。强名曰有也。心性者。寂而常照。强名曰心。照而常寂。强名曰性。德者。实有功能。名者。随功立号也。总标竟。
  ○二别释二。初征释具德。二征释受名。初又四。初分别三德。二融会三德。三会同三谛。四引经证明。初又二。初总标。二别明○今初。
  云何具无量德。举要言之。谓性体。性量。性具。
  ○二别明又三。初明性体。二明性量。三明性具○今初。
  云何性体。谓此心性。离四句。绝百非。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不坏。
  离四绝百。正显体。体性下四句。明具德。四句者。谓有句。无句。亦有亦无句。非有非无句。百非。谓上四句。各具四句。四四成十六句。约三世。则成四十八句。已起四十八。未起四十八。则成九十六句。加根本四句。共为百句也。而言离绝者。谓此性体。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法华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谓一落思量分别。则不出四句。若执四句。则成外道四句邪见。故般若云。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触着便烧。然亦不可定离。堕绝言见。若能融会之。则般若如清凉池。四门皆堪入道。而成圆教四门。故起信论云。复次真实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离一切法差别相故。无有虚妄分别心故。应知真如。非有相。非无相。非亦有亦无相。非非有非无相。非一相。非异相。非亦一亦异相。非非一非异相。略说。以一切众生妄分别心不能触。故立为空。据实道理。妄念非有。空性亦空。以所遮是无。能遮亦无故。下明具德。体性坚凝。我德也。我者。主宰义。能为主故。不被所破。故曰坚凝。显心性乃十界万法之主。清净无染。净德也。谓本性清净。无五住之惑染。不生不灭。乐德也。谓本无分段变易二种生灭故。常住不坏。常德也。又四句。各具四德。明性体竟。
  ○二明性量。
  云何性量。谓此心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世界有边。虚空无边。虚空有边。心性无边。现在有边。过未无边。过未有边。心性无边。无尽无尽。无量无量。
  三际者。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过去亦具三。谓过去过去。过去现在。过去未来。现在亦具三。谓现在过去。现在现在。现在未来。未来亦具三。谓未来过去。未来现在。未来未来。加根本一世。则成十世。古德云。十世古今。始终不离於当念。故曰竖穷三际也。十方者。约正报则为十界。约依报则曰十方。据华严经。此世界海。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能持宝光牟尼香水海。此香水海。出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此世界住在其中。此世界金刚轮围山内。所有大地中。有十不可说佛剎微尘数香水海。此香水海中。各有大莲华。一一莲华。各有世界种。於中安住。一一世界种。各有二十重华藏世界。次第布列。如此十不可说佛剎微尘数香水海虽多。不出一念心性之相分。故曰无边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故曰横遍十方也。世界有边等四句。释横遍义。谓上佛剎微尘数香水海中。重重世界虽多。总不出虚空外。故曰世界有边。虚空无边也。虚空有边。心性无边者。虚空有相。心性无相故。楞严经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又曰。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故曰虚空有边。心性无边也。现在有边等四句。释竖穷义。现在有边者。过去未来。乃现在之边际故。过未无边者。过未无尽故。过未有边。心性无边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生。乃过去边际。心灭。乃未来边际。故曰过未有边。心性本无生灭。故曰无边也。无尽无量者。总结也。上句结竖。下句结横。无尽者。谓非有尽之无尽。乃离四句绝百非之无尽。无量亦然。明性量竟。
  ○三明性具又三。初明假名。二明正报。三明依报○今初。而言假名者。乃十法界。各各名字。谓此名字。依正报实法而立。谓佛名字。乃至地狱名字。对实法而言。故曰假名也。
  云何性具。谓此心性。具十法界。谓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修罗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此是假名。
  释此假名又二。初略释假名。二略明法界。谓此心性具十法界者。谓具假名。实法。依报。三千法也。梵云佛陀。此云觉者。谓自觉。觉他。觉满。自觉异凡夫。觉他异二乘。觉满异菩萨。佛则三觉圆。万德备。故名觉者。梵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约自行。则虽然觉悟。而情念未尽。故曰觉有情。约化他。则为觉悟有情众生也。梵云辟支迦罗。此翻缘觉。而有二种。若出有佛世。修十二因缘。观悟道。名缘觉。若出无佛世。无师自悟。则名独觉。声闻者。大乘则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故曰声闻。小乘则闻佛四谛音声而悟道。故曰声闻。梵云提婆。此云天。天者。天然。为常受天然之乐。故云天。此摄六欲。四禅。四空。梵云阿修罗。此云无端正。男丑女美。又翻非天。谓似天而非天也。而有天人鬼畜四类。梵云摩[少/兔]舍喃。此云人。人者。忍也。谓能安忍违顺也。此该四洲。梵云底栗车。此云畜生。此该水陆空三种。梵云闪多。此云鬼。谓有财。少财。无财等。梵云泥犂耶。此云无有。谓无乐有苦。地狱。乃此方约义立名。谓地下之狱。故名地狱。此分大小寒热等不同。此略释假名。二释法界有三义。谓十数是能依。法界是所依。能所合称。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界。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混滥。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一一当体是法界。故言十法界。释假名竟。
  ○二明正报。
  复有正报。谓佛五阴。菩萨五阴。乃至地狱五阴。此是实法。
  正报者。谓无明为因。业为缘。所感名色。即指此名色乃正感之报。故曰正报。言名色者。谓第八识投胎时。识心无相。但有其名。故曰名。父精母血。有质之法。故曰色。五阴者。开名色二法而为五。开名。为受想行识四阴。色。即色阴。阴者。阴盖义。盖覆法身故。又名五蕴。蕴者。积聚义。积聚生死故。佛五阴者。非漏非无漏法性五阴。谓真善妙色。第一正受。无上妙慧。真性解脱。一切智见。菩萨五阴者。谓亦有漏亦无漏五阴。净不净色。乐无乐受。我无我想行。常无常识。缘觉声闻。无漏五阴。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人天。善有漏五阴。四恶趣。恶有漏五阴。此是实法者。对假名而言也。正报竟。
  ○三明依报。
  复有依报。谓佛国土。菩萨国土。乃至地狱国土。
  依报者。乃十界众生所依住故。又依正报所感故。佛国土者。谓佛所依常寂光净土。菩萨国土分三。若圆别菩萨。无明破者。居实报国土。亦分入寂光国土。若见思尽者。依方便国土。若未尽者。依人天住。通菩萨惑尽者。依方便国土。未尽者。依人天住。藏菩萨。依人天住。声闻缘觉惑尽者。依方便住。未尽者。依人天住。天依宫殿住。人依地住。修罗依海底海畔住。畜生依地水空住。鬼依粪秽火住。八寒八热。乃地狱国土。此上十界。界各具十共。成百界。又各具十如是。共成千如是。复有假名一千。正报一千。依报一千。共成三千。又理具三千。事造三千。两重三千。同居一念。故曰性具也。明性具竟。已上分别三德竟。
  ○二融会三德。
  令易解故。作此三种分别。得意为言。即性具是性体性量。性体离过绝非。即性具十界离过绝非。性体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不坏。性具十界亦然。性量竖穷横遍。无尽无尽。无量无量。性具十界亦然。正报五阴。同性体性量。清净周遍。依报国土亦然。
  融者。和也。谓和会三德也。释此又二。初会假名。二例依正。初又二。初总。次别。令易解故。作此三种分别。得意为言。即性具是性体性量。此乃总融会也。下乃别会。又二。初融会体具。次融会量具。文云。性体离过绝非。即性具十界离过绝非者。此显现前事法界一切诸法。随拈一香一华。乃至一微尘一芥子。皆是性体。皆离四句。皆绝百非也。性体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不坏。性具十界亦然者。乃显随拈一香一华。乃至微尘芥子。皆是常乐我净四德也。此乃融会体具。下融会量具。性量竖穷横遍。无尽无尽。无量无量。性具十界亦然者。乃随拈一香一华。皆竖穷横遍。无尽无量也。此足显事事无碍法界也。此融会假名竟。下例明依正也。正报五阴。同性体性量。清净周遍。此乃例明正报也。谓十界正报五阴。乃至地狱极恶五阴。亦是性体离过绝非。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不坏。亦是性量之竖穷横遍。无尽无量也。依报国土亦然者。例明依报也。谓乃至地狱极恶依报。随拈一法。皆是性体离过绝非。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不坏。亦是性量之竖穷横遍。无尽无量也。故偈云。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也。此融会三德竟。
  ○三会同三谛。
  此之三法。亦名三谛。性体即中谛。性量即真谛。性具即俗谛。
  谛者。谓自性不虚。故称为谛。又见此三谛。得不颠倒觉。故称为谛。又能以此示於他。故称为谛。中谛者。统一切法之谓也。故下文云。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也。真谛者。泯一切法也。故下文云。一切俱非也。俗谛者。立一切法也。故下文云。一切俱即也。会同三谛竟。
  ○四引经证明又二。初引三藏文证。二引七大文证。初又三。初引空如来藏。二引不空如来藏。三引空不空如来藏○今初。
  故楞严经云。而如来藏妙明圆心。非心。非空。非地水火风。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眼界。乃至非意识界。非无明。乃至非老死。非无明尽。乃至非老死尽。非苦集灭道。非智。非得。非檀那。乃至非般剌若。非怛答阿羯。非阿罗诃。非三藐三菩。非常乐我净。此即性量无相。是为真谛。
  大佛顶文句云。此正显心性。正随缘而成十界染净诸法。而染净法中。随拈一法。皆即竖穷横遍。无尽无量之圆融大真谛也。一切俱非者。即藏性如实空义。正随缘而常不变也。言如来藏妙明圆心者。随缘不变名为如。不变随缘名曰来。唯是一心名曰藏。不可思议故曰妙。性自灵知故曰明。竖穷横遍故曰圆。重在圆字。为显性量。然此三谛。有横有竖。竖。则即横论竖。横。则即竖论横。今云一切俱非。乃即竖论横也。首言非心者。即指心法。次非空。乃至非般剌若。指众生法。次如是乃至非常乐我净。即指佛法。意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约真谛而论。故曰一非一切俱非也。若即横论竖。竖中亦具三谛。众生法中。非空。至非意识界。是六凡法。属俗谛。非无明。乃至非老死。非无明尽。乃至非老死尽。是缘觉法。非苦集灭道。非智非得。乃声闻法。此二属真谛。缘觉法中。非无明。乃至非老死。乃流转门。非无明尽。乃至非老死尽。乃还灭门。声闻法中。苦集灭道。乃生灭四谛。非智非得。乃声闻之果。非檀那。乃至非般剌若。及六波罗蜜。是菩萨法。非怛答阿羯。至非常乐我净。乃佛法。此二属中谛。梵云怛答阿羯。此云如来。阿罗诃。此云无生。三藐三菩。此云正徧知。今一切俱非。所谓一空一切空。假中皆空。不思议大真谛也。空如来藏竟。
  ○二引不空如来藏。
  而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水火风。即六凡。即二乘。乃至即如来常乐我净。此即性具十界。是为俗谛。
  此文略。若约全文云。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等也。以是俱非世出世者。结上起下。非六凡。故非世。非四圣。故非出世。由其一切俱非。所以一切俱即。即者。是也。此显染净诸法。随拈一法。无不具足三千实相。是圆融俗谛。一切俱即。即藏性如实不空义。正随缘而常不变也。元明心妙。重一妙字。为显性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即。一切俱即。又三谛俱即。所谓一假一切假。空中皆假。不思议大俗谛也。不空藏竟。
  ○三引空不空如来藏。
  而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此即性体统摄。是为中谛。
  文云。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等。以是俱即世出世故者。结上起下。由其俱非。而又俱即。所以即妙明心元。此显十界染净诸法。随拈一法。无不皆是离过绝非。圆融中谛。一切双遮双照。即藏性遮照同时义。正随缘而常不变也。妙明心元。重一元字。为显性体统摄。离即离非。乃双遮上文。是即非即。乃双照上文。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遮照。一切遮照。又三谛俱遮俱照。即所谓一中一切中。空假俱中。不思议大中谛也。引三藏文证竟。
  ○二引七大文证。
  又云。如来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地水火风空见识。莫不如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即性具也。清净本然。性体也。周遍法界。性量也。又地水火风空。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依报国土性体性量也。见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正报五阴性体性量也。
  此中文分二节。又云如来藏性色真空。至莫不如是。乃引经文。下乃释义证成。经中地大则曰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净土生无生论会集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