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义断 - (TXT全文下载)

是此事。决定无异。结会究竟是名结。既由结支。决定究竟。明唯前三。能立不足。又复标云。能立有八。今者言三。违彼说故。若云合结助非正立故。唯前三者。此亦不然。喻亦助因。应唯二分。又无唯字。故知。引非。若尔无著等。岂不解因明。立八为能立。今陈那并遮。若尔天亲。岂不解因明。今陈那设遮。又岂天亲。不见瑜伽对法论等。立五为能立。五八既不说相违。略三何要同古。故知。作者意别各不相违。亲疏合离。取舍异故。
  有人引理门云。于比量中。唯见此理。乃至云。遮合结等。此意。以论云为于所比。显宗法性。故说因言。为显于此。不相离性。故说喻言。为显所比。故说宗言。于所比中除此。更无其余支分。故知。陈那说宗因喻。云唯三分者。其义云何。答不然。前云。又比量中。唯见此理。若所比处。此相定遍于余同类。念此定有。于彼无处。念此遍无。是故由此生决定解。即因三相。不说其宗。又云。于所比中故宗为所比。即所立因喻。能比即能立。故不取宗。云唯三分。又云。故定三相。唯为显因。由此道理。虽一切分皆能为因。显了所立。然唯一分。且说为因。以此故知。宗为所立。三相能显。即为能立。余所引证。立理设难。并如前说。
  有人会对法瑜伽云。对法中合。即瑜伽同类。自解对法合支。如遮破我类遣执常。复云。瑜伽同类等。即此同喻等。其义云何。答不相当。既云瑜伽同类即此同喻。云何得与对法论中合支相似。彼类余法以为合故。如先德释。可同因明。又许如实能立。异瑜伽等。不许陈那造意少别。岂独陈那。解因明理。天亲不悟。爱憎与夺。何太不伦。
  有人自问答云。瑜伽对法。皆说八为能立。此但为三。岂成相顺。答因明即瑜伽十支之一支。岂得违反本经。自为鉾楯等。其义云何。答此亦不然。如实亦瑜伽一支。何得许乖本论。若云不乖彼说合结。陈那何故遮却。又复合结。名言不殊。那知不遮对法中八。由据增胜说唯三。遮意解不同。释亦少别。如瑜伽论。八为能成。尚自料简。真唯有三。余能立之能立。名为能立。非实说八。俱为能立。末代解释。取舍尚然。于古圣贤。何苦不许。
  有人解似宗过中俱不极成云。执我是思。即蕴计我。无思极成。其义云何。答亦不得然。亦应我为因缘。即蕴计我。无因极成。若云犹计我与和合作因缘。不俱言因缘。何得相例者。本来执异。何须前例。故知。说神我佛法不许。非极成。若假我者。佛法即许。非不成。今言我与和合作因缘。和合即实有。大乘不许。俱不极成。亦不得云。立我是思。非外道宗。故是极成。论云如数论师。对佛弟子。若立佛法宗。是第九过故。何云所别。亦不得言二十五谛。不立思故。非外道宗。以即计我是思。何得更立思耶。以许有实思故。极成不许实和合故不成。
  有释不成因过中云绳轮咽脐所作。不应分别。并极成因。他亦显生俱所作。二俱所作并为因。其义云何。答此难不然。所作名生。所显非生。何得二因俱名成作。又引广百论第一云。又无常因。有不成过。就生灭义。自宗不成。隐显义释。他宗不成者。待捡彼文。
  有解不成。总料简中云。两俱随一。既对立敌以辩。不得更约自他等辩句也。此义如何。此亦不尔。如俱不成。无约自他分别之者。可如所说。随一之中。何故不得约自他辩。随一言通。但言全分一分随一不成。为随敌不成。为随立不成。既有立敌二殊。约自约他。极妙犹豫所依过亦准此。不得苟乖前哲。置此迷辞。
  有人作四句中。有遍是宗法性。非同定有。非异遍无者。即法差别相违因是。此义如何。答亦复不可。指此为句不违道理。然云于同品真他上。无故非同品定有。他中含真假他。若为复将真他为同品。设若言他是假他故。真他为同。卧具亦同品。即同定有性。何得为此句。若云以卧具是真他用。是异品收。岂非假他亦受用耶。
  有人云。有非遍是宗法性。是同品定有。是异品遍无。即声论相违决定亦是。此亦不然。岂声论所闻因。于声遍非有。而说阙初相。又云。俱非句者。即法自相相违因是。此亦不尔。声生论许常声是所作。如何阙初相。又云。或第五不定。亦是此句。亦为不可。若此论中。第五不定。声常无碍。因许于乐有。明声亦成。若理门第五。不定所闻性因于异遍无。于声上有。何得阙三。理门论云。一向离故。不云阙二。若云不能成宗故。不得云遍是宗法性者。即诸不定因。皆是此句。何但第五辨相是非句数。得失如前已述故不重明。
  有人云。假立无为常。以非作故。此无同喻。异喻如瓶。此是何过。乃至云。或可龟毛望宗所立无处。名为异品。若望其因。应是同品。此义未详者。今为详云。龟毛常无。尚不得为宗同品。虽非所作。亦非因同品。若无所表常体。非宗同品。亦无所表非所作体。非因同品。有人约六不定别。别作八句中。且第一句。有唯犯自共非他俱云。如大乘师。对小乘云。极成之声定是识变之声。自许所知性故。无共同品者。其义云何。答此理不然。以何故。此对于谁。若对经部。梦所闻声。彼许识变。若对有部。极苦狱卒等所发之声。亦许识变。俱为共同。何得云无。若云狱卒许变。声非许变者。不然。无异品故。设有部宗。不许狱卒是识变者。对经部师。终有前过。又复立云。极成之声。定是识变声。于比量中。不见是理。但争识变非识变。故设救云。极成之声。摄狱卒等所起之声。理亦不尔。非遍许故。诸空见者不许有故。何得极成。据立敌同许。即名极成。终有前过。成唯识论。既取为喻。故共同品应云。极成之声是耳识变。许所知故。如耳识见分等。余宗不立有三分故。梦中耳识。许不行故。狱卒叫声。第六变故。设许耳识变。即极成收。摄入有法故。非耳识变。皆为异品。所知故。因皆遍转故。为自共不定。
  有人云。有唯犯他共非自俱句。云如小乘师。对大乘云。极成之声。非是识变声。所知性故。以色等为共同品。无共异品以菩萨不善色声。为自同品。无自异品者。其义云何。答此亦不然。经部许梦闻声。有部狱卒叫。俱共异品。何得云无。若云此等声。是极成摄。立非识变。有部可尔。若经部师。即违自宗。以萨婆多。云狱卒等虽非有情。由恶业感。四大所造。为有情相。能为逼害。非识变故。若云但对经部。且辨因过。非无宗过者。又亦不得。若如所立无正量过。皆犯相违决定过故。又复。宗因辨过之中。无将有法为法出过者。又理如前。若云如萨婆多。对大乘等云。心心所法。定有自种。许所知故。如余有为法。此无自共同品。唯有他同品。以真无为为异品。因遍转故。为他共不定。
  有人云。共比量唯他不定。非不定者。其义云何。答此义应思。所以者何。共量为生他解。因唯自许。尚得成因。以正翻邪唯他不定。何故非过。又如唯立自量。于他不定非过。以自定故。今者共量。虽复共定。于他宗中。因有不定。何得非过。或可。他喻非自所许。是故非过。或可。立量欲令他解。喻自虽不许。是他宗所许故。他情疑亦说为过。准此。他共二量之中。三种不定。俱说为过。唯自比量。于他不定。不说为过。非对于他令他解故。或自共量。唯他不定。非不定过。为违于他。立自共故。
  有人云。有犯自他共不定。非俱共不定者。如大乘对小乘云。极成之声是识所变。所知性故。如相分。无共异品。其义云何。答此亦不然。以诸无为。为共异品。俱许无为有非所变。故狱卒梦声为共同品。设声入有法。犹有色等。为共同品。俱识变故。何得云自他不是俱共过。又以菩萨不善心相分。为他同品者。亦复不然。岂诸小乘。许心别变作相分耶。若许心变相分。为能所缘。若云所缘。小乘不许。若非所缘。如何变相。准小乘释。心上行相。是能缘心行解相状。非是变起心上相分。成唯识论第二卷云。执有识外所缘境者。外境是所缘。行相是能缘见分名事故。此广推征。如俱舍法师俱舍疏述。此句应云。如萨婆多对大乘师。立第六识能为诸法因缘。以所知性故。或法所摄故。亦得无共同品。有共异品。大乘以第六识。能熏诸法种故为因缘。以第八等。为自同品。萨婆多师。以俱有因等皆因缘性。即第六相应诸心所等。皆为彼自同品。因俱遍转无为共同。故自他共非共共也。二宗因缘。互非所许。故或可。无此若有自他同品。即共许故。
  有人解不共不定中。与他相违决定量。出不定过云。谓如共等四不定因。后二相中。阙一相故是不定。为如缘生故因。后二相中。阙一相故。非不定摄。以有此过故。不成相违决定者。其义云何。答此亦不然。此缘生因。阙于何相。若有异品。因或滥行。异品既无。因无滥失。即是其因。唯同品有。异品遍无。岂无异体。此缘生因。于异品转。云阙一相。此量是非。及相阙具。亦广如前。更不重述。
  有人解不共不定中云。有人云。自不共者。如佛弟子对声论。云声是无常。所闻性故。不然。何以故。以虚空为共异品。瓶等为共同品。因皆非有。何故非俱耶。判云。理唯是俱不共过者。其义云何。答亦不然。亦是自不共过。除佛余大乘人。以他方佛色。为自同品。真如无为。为自异品。因俱不转。何得唯俱。若云并佛色。亦所闻故唯俱者。亦不然。以空非所闻。唯他独许。大乘准佛无非所闻。若云据小乘人说。为唯俱不共者。理亦不然。小乘择灭。为自异品。实无表色等。为自同品。因亦非有故。
  有人云。若小乘师。对声论师。立此比量。以耳识相分。为自同品。为自比量。即无过也者。其义云何。答此亦不然。谁部小乘。许识变声相为所缘者。彼之行相谈当大乘所变相分。非彼自许心起相分。是所缘故。广如前引。
  有人云。有唯犯他不共。非自共不共。云如小乘对大乘。云极成之声。非是唯识所变之声。宗。是有漏性故。因。以色等为共同品。因于遍有无共异品。菩萨不善色等。为自同品。因亦遍有。无自异品。他许他方佛色声。为他同异品。因遍无故。唯他不共者。其义云何。答亦不应理。过失准前。狱卒等声。为共异品。因于彼转。成共不定因。若此声在有法。即违宗过。何名不共。又有漏故。因亦他一分不成之过。何得但是唯他不共。亦有他不成。如此方佛声。极成所摄。大乘不许是有漏故。若大众部等立此量者。因俱一分不成。不得言唯他不共。
  有人云。有唯犯自不共不定。非他俱。云如大乘对小乘。云极成之声。定是识变之声。有漏性故因。其义云何。答此亦不然。非是所变声。即自异品。第七八识。俱不是所变声。第八所变声。为自同品。因二遍转。何得云唯自不共过。又云。唯犯自不共非过。以不能坏共量道理。亦不损自义。故非过也。此亦不然。如佛法立。声是无常。所作性故。彼立声常。所闻性故。无共同品。以大乘宗不立虚空。真如他宗非有。既不坏共量。又不能损自他。亦应非过。应解云。因于同品有非有。异品非有。望彼同一分非有。立自不共。同一分有。得是正因。故不有过。若作斯解。得成无过。若如所解。共亦非过。又虽唯自不共不定。虽不坏共量。亦不能立自。何得非过。
  有云。有唯犯共不共。非自他者。如大乘对小乘。欲立七八识。云六种识身离自体外。更有余识。宗。是识摄故。因。以色等为共同品。此因不转。无共异品。以自许第七。为自同品。总以八识。为自异品。此意以无共异品。即是异品遍无相。何故前与他相违决定量。作不定过云。为如缘生故。后二相中。阙一相故非不定。即许无异喻。阙第三相。不共不定。但阙第二。不阙第三。准前无异。阙后二相。是相违因。何名。不共不定。若许无异亦异品无。但阙第二。判缘生因阙一即非。前后相违故定一过。
  有唯犯自他不共非共。如大乘对小乘。云极成之声定是识变。以是共许摄故因。此亦不然。望自望他。许共摄因于宗非有。以各自许。非共许故。是不成因非不定因。若云虽是不成亦犯不定。若尔。即是有是不成亦不定。不得唯犯自他不共。犯三之中。佛弟子对数论云。声识变。所闻性因。此亦不然。此是共他。不是自故。以自变色等。许成智闻故。复判不定中。句虽有八。过但有四。犯他非自俱。犯自非他俱。犯自他非俱。三俱不犯。此四句非过。如前解释。此是共量唯三不犯。决定非过。可如所判。余判非过。理亦如前。
  同分异遍转中作八句云。有唯犯自同一分异遍。非他共者。如小乘对大乘。云极成之声定非耳识所变。第二三中随一摄故。以一切色等。为共同品。此因不转。以耳识相分为共异品。此因遍转者。亦不然。一切色等。及以耳根。俱共同品。因于耳根转。乃是共同一分异遍。何名唯自。耳识相分。为他异品。小乘不许耳识变相分。理如前说。菩萨不善色声。为自同品。此因分转不善耳识相分。为自异品。理同前非。又云。他方佛色等。为他同品。因不遍转。以声为他异品等。此亦不然。以他方佛色。及根俱他同品。因即分转。以声为异品因即遍转。何唯是自。又云。亦是法自相相违过者。亦不然。作相违云。极成之声定耳识变。以第二三中随一摄故。同喻如何。设许取耳识相。犹有不定过。为如相分。第二三中随一摄故。是所变。为如耳根。第二三随一摄故。非耳识变。况不共许耳识变相。若以成所作智。亦缘变耳根。无不定过者。不然他不许故。若改因喻。便非相违。余诸句过准例可知。烦不具叙。
  又有人解决定相违。问云。此与比量相违何别。解云。比量相违。但有立宗因。喻未必得成。如立瓶等。即违共比量。因喻皆阙。相违决定宗因喻皆成。未详此释。既因法皆阙。何成比量。而言相违。又既无因。宗不违因。即与自教相违何别。第二解云。望违宗边。亦不望违因。望违因是比量相违者。若违他宗立是比量。若违自宗亦与自教相违何别。第三解难中云。若阙初相。但后二相。由后二相。令前立因成不定者。即唯相违决定。不是比量相违。若尔。与两俱随一不成何别。俱阙初相。有后二相。若云初二不成。或有后二相。或无后二相。故有别者。不然。若阙初相。与不成无别。若具三相。与比量相违不殊。前二不摄。可立别过。离二更无别相违相。何须别立。由彼自云。阙初具后二。即相违决定。准此意许具三相者。即亦名比量相违。故有此难。又复所作因具三相。可得名决定。所闻阙初相。如何称决定。故不可以阙相之因。与具相因。能作相违。应更细思。所闻之因。何以阙初。若以不能成宗故阙初相。即所闻因。亦阙后二。皆不能成所立宗故。若云同有异无不阙后二。所闻声有何即阙初。如云眼见。彼此不成。声是所闻一切同许。定有初相。不得言阙。故理门云。唯彼有性。彼所摄故。一向离故。既言一向离。明有初相。若云不共不定。阙第二相。相违决定。即阙二相。俱是所闻。更有何别。不许声有。故具三相。方名相违。俱决定故。又自下文难他不定。元不成因。何得云具后二相也。此所闻因。既阙初相。如何具后。又云。虽阙于初相。二喻证决定。亦应具足后二相无违宗得立。问既尔。破他自解。相违决定与比量相违何别。答如本疏释。今更助解。相违决定是因过。比量相违是宗过。又比量相违前邪后正。相违决定前后俱邪。此比量相违。后必破前。相违决定。则不如是。为正量违故。名比量相违。如违现等。此释极妙。穷至理也。故二差别。问若尔。比量相违与自教相违有何别。答自教相违。宗违自教。如胜论教说常无常。今立为常。故违自教。不违因故。比量相违。非但违教。亦违于因。故二差别。问若尔。如胜论师。许声所作。教说无常。今立为常。自违宗因。何名自教。答胜论师立顺所闻因。同喻证成。非全违因。偏违所作立瓶常。宗遍违因故。故二过别。又违自教。不必违因。有虽违因。必违自教。如声生立内声无常。此虽违宗。不违因义。以许其声是所作故。若遍违因。即比声相违。
  有人将不成对不定为四句云。有不成因非不定。即四不成。有不定因非不成。即五不定。或唯第四。俱句即第六。亦可取初及二三五四相违因。其义云何。答理全不然。所闻虽不成。而自名不定。又前自云。虽是不成。何妨不定。如不共不定等。故初句非。不共既不定。与所闻何殊。即许非不成。唯是前不定。若言所闻同非有。故得是不成。亦所闻性遍宗。何得不成摄。若言非遍宗。自教等违摄俱句。即第六所作岂不成。所闻性如前。亦非不成摄。如第四无常因。即唯不定非不成。第三亦是无常因。何故即为俱句摄。又四相违因。如立声常所作性故。岂声非有。亦俱句耶。又假问云。缺减过虽七。阙异不成过。何妨作法。具初阙后二。就理中即无。即解云。谁言阙异非过。若有不引。理是阙减。若无异滥除。亦名为具。故不相似。此亦不然。前自数立。如缘生因。阙异非过。如何今说无异滥除。亦名为具。即缘生因三相具足。破他引之为阙。自立即云具足。如何于法得自在耶。
  又云。谁言缺过望因三相。此亦不然。如阙同有等。岂非是过耶。故寻诸解。竟无一当。亦应更思。
  有人解四相违叙古人释。言显意许。为自性差别。云理恐不然。即申难云。如他用为言显。真他为意许。因为违差别。亦应有性为言显。离实大有是意许。应名差别非自相。此既不然。故彼释非者。其义如何。答此亦未详。如有法自相差别。至后当知。且此法差别。若非意许。岂言显耶。又叙旧通。如轨法师疏。即难云。五顶弟子。岂可自难实等不无之宗。令成非有也。此乃自违。何成出过者。此亦不然。本立宗云。有性为宗有法。非实等为宗法。今弟子翻难云。汝有应非有。有一实故。如同异。此岂难实等不无耶。既言非实。明离实有。难彼成非有。故不是自违。又难。若云数论他用含真假。真他受用义虽无。眼等他用宗不失者。亦应五顶有性含即离。离实之有宗虽无。即实之有宗不失。应名差别相违。非自相者。此亦不然。谁言五顶有性含即离。以五顶有唯离实等。弟子立有。唯即实等。故言有时。望自望他。俱不得含。以同异性离实等。得成非实等。以同异性不名有故。成有非有。名俱决定。彼实等虽体不无。而不名有。何故如是是宗计故。若五顶实等。亦名有者。岂成自相相违。返彼量云。有应非有。有一实等故。如同异性。同异性名有。何得成相违。诸过类知。又五顶若许有即实等有。今总成非实等。岂非自违。故知。五顶不立即实等有。三解自相差别。第三云。随应何法谈其自体性者。说名自相。即于此法所有别义者。名为差别。此解不违。古德意云。以争彼差别。必非言显。但意所许。不障自相亦有意许。通言显故。故云言陈者名自相。意所争者名差别。若云依第三解。以法有法。各有自体及以别义者。如立声无常。有部可有别体。大乘如何无常等各有别体复俱不离色等自相。何缘名体。何缘名义。何故有为之上生灭等。名有自体。常住无为不迁不灭等。即名别义。
  又释自性差别有三重。初二如旧。第三云。谈其自性名自相。谈其别义名差别。复云法与有法。各有自体。及以别义。既称别义。何得云有法。即差别等义属于体。应说之差别。若言即有法。故不得说之。云何言此之别义。亦有自体。既许有多义。故应依主。应可更思。若以声瓶等异为差别。不得云别义。若即声等体上有别义。不应云各有体。又云。相违有三。一自体相违。如言常非常等。二形待相违。如言真假等。三性别相违。如言色心等。又云。言诠有二。一遮。二表。如立有非有。即自体相违。第一遮诠。如言真他假他。即但表真假。不非真假。此即义别相形。名差别相违。乃至自问云。若义别相违。名差别相违者。即如论中作非有缘性。亦非有缘性之自体。应名自相。非差别也(上自问也)此问元非有缘性是别义。作非有缘性。即义相违。何名自相。若此亦名自相。自相差别。有何殊异。又论云差别。何得称自相。若云此之别义。亦有别体。既有自体。何名谈自性谈别义。又如声瓶可烧可见等。岂离声瓶。外有别体。然自解云。不然。若言非作有缘性者。即是正非有缘性之自体。论中既说作非有缘性。作非有缘性言。此乃别表缘余也。此释不然。此中为争作所缘境。为争能缘有心。若言争能缘心。自是别法。岂名有法差别。若言大有。是缘大有心境性。不是缘有心之境性。此是有法差别。今争大有。与能缘有心作境性。不作缘有心境性。因与作缘有心之境性。相违作非缘有之心境性。为因名差别相违因。何得云此乃别表缘余性。若言别表缘余性。便是难能缘心。不难有法之上差别义。又更解云。或可。不成自违。缘有之心。应非缘有心。但非有缘心。不表缘余性。故名自相非差别。今论说言。作非有缘性。虽非缘有之自体。缘余之义心不失。此即缘有缘余。是别义故。故非自相名差别。此亦不然。论云。即于前宗之上。作有缘性。即是许有是缘有。心所取境性。岂成于心能缘于有名差别。若云成缘有心。岂得云以有一实故等因。成心为能缘有即。翻彼云。缘非有如同异性。同异性岂是能缘。云缘余之义心不失耶。又解三相违中。第三性别相违。与初自体相违何别。又云。一遮诠如言非有非无非人非天无我无常等。但遮有等。不表非有之体。若尔。如立声无常。岂但遮常。不表无常之体耶。既许无常亦遮亦表。何得言非但是遮。非之与无义相似故。既许诠中亦有遮。如何得言真诠。只应言有表必遮诠。有遮非表诠。又释云。若但言非有。不言非无。即是唯遮。即自引佛地等。为难云。如来功德非有非无。自通云。般若双言方有其表者。此与唯识。亦有相违。第一中云。若言是表。应不双非。故相违也。又云。今但约自体相违。名自相相违。不据言显。岂立有时。言中不显有耶。若云元不说大有。但诠不无有。此有相符。又因同有。岂是名相违。又言既不申大有。元不立大有为有法。云何因望于彼名相违。若既言陈。如何得言不据言显。
  释法差别相违中自云。同无异有。方是相违。此因同有龟毛遍无何名相违。答云。此中外道。虽总言他用。意成眼等为无积他用。据此即无同。除宗已外。诸卧具等。皆不为无积他用。即为异品。因彼遍转。故是相违。此释不然。唯识论云。执我是思。受用萨埵赖阇答摩所成。大等二十三法。云何但许受用五知。不受用余。故此释非。又云。二细微共生一粗。所生子微。不越因量。裹前二细。而别有体。此亦不然。果遍在因中。非果裹父母。如唯识论辨。
  解有法自相中云。有人云。既违意许。应是差别。何名自相。答言有性者。意诠离实等有为有法自相。然以有法须极成故。不可别云离实等有。故虽意许。而是言显。自相宗不同作有缘性。是离实等。有差别之义。为意所许差别宗也。难云。此解不然。若以今言有性。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因明义断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