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弥勒经疏 - (TXT全文下载)

则具三十二相众好故。补相增悦。占相师。相师云有大德相矣。国王闻已忧必夺我位。欲杀其子。然补相密遣婆波梨所令长养。今此经与彼二经不同。云何通耶。答贤愚上生语异意同。何以故。贤愚经寄父辨生。而不指生处。今上生经直指生处。彼国俗妇怀妊已还本家故。本则劫波利村也。华严经约异故。不可定判。是谓大圣随机见不同生也。一云。华严经指养处也。基师云。贤愚经表生处。上生经指养处也。
  经曰结跏趺坐以下。第三命终形相。结者交也。跏者重也。释迦尽缘故右胁枕手入涅槃。弥勒染未尽故。二圣不同也。
  经曰身紫金色以下。第四终后生相。身紫金色者。表当生最第一故则艳[豊*盍]。言如百千日者。表常相之众生痴破也。
  经曰其身舍利以下。第五舍利形。释迦破碎分舍利。弥勒全身舍利。不动不摇者。表佛法身本无生灭事也。
  经曰身圆光中以下。第六圆光神异。三昧者讹也。今云三摩地。此云等持。谓此文意。定慧字与义二俱炳然。炳然者焕烂异名。首楞严者。此云健行。唯佛及第十地菩萨所得。涅槃经云有五名。一首楞严。二般若波罗蜜。三金刚。四师子孔。五佛性。谓意等持随所化。虽通诸位。而今弥勒表等觉位故。言首楞严。
  经曰时诸人天以下。第七天人供养。妙塔者。昔云兜婆此。云塔。讹语。今窣堵婆。此云积聚也。
  经曰时兜率陀天以下。第二答生彼。七宝台者。七财饰。故则法堂也。师子座者。彼台法王得无畏故。忽然化生者。四生中最胜故。谓余诸天于父膝上忽而化生。然弥勒师子座生者凡圣异也。以菩萨离欲故。于莲华上结跏以下。意表彼师子座上更有莲华。是则一切佛座皆净土。出生死淤泥也。结跏趺坐者。以左押右。降伏而坐。以右押左。吉祥而坐。说法者则以吉祥坐也。金色者。菩萨身如宝可重也。无量光三昧经云。弥勒白银色者。其体阎浮檀金色。而外照光。是银色也。是故一切智光仙人经云。弥勒金色。而白银光校饰如白银山也。释迦毗楞迦摩尼者。此云能现种种如意珠也。甄叔迦者。状似赤琉璃宝珠。一云净白色。一云树名。其华赤色似此宝故因为号也。以无量佛及菩萨者。心首表一切佛菩萨为伴侣也。十八变者。一振动。谓依定能振无量世界。二炽然。谓其身上发火其身下注冷水。举身洞燃出种种焰故。三流布。谓光明遍满无数世界故。四示现。谓随其所乐示诸相故。五转变。谓所有自相可变色物皆转变故。六往来。谓随所乐往来无碍故。七卷。谓能卷一切雪山王等如极微故。八舒。谓能舒一极微令如雪山王故。九众像。谓一切色像为入自内身大众令出故。十同类。谓随其类不同彼故。十一隐。谓于大众前百千变隐自身故。十二显。谓大众前还出故。十三所作自在。谓一切有情往来等所作事中皆自在故。十四制伏神通。谓一生菩萨所有神通。除佛所余得神通。能制伏故。十五施辨。谓于诸有情能与辨才故。十六施念。谓诸有情于法失念能与念。十七施乐。谓说法听者得身心轻安乐故。十八放光。谓身放光无数界有情息众苦故。或有经云住天窗中。或有经云住菩萨额。虽有二本。后为正。顺经文故。谓辩菩萨天冠次即说故。艳云者荫覆之义。随八万四千根病致八万四千教故。放八万四千光也。云属上云也。六时常说者。表弥勒演说法为天子也。不退者。一云八地已上不退行。一云十信已上不退。恐俱非也。以三乘凡圣皆闻此已得利故。
  经曰阎浮提岁以下。第三住天寿量。阎浮提者讹。今云瞻部。从此树名。此间四百岁。当彼天一日一夜。数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天寿四千岁。慈氏穷天寿而下生。不中夭故。此经云当阎浮提岁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若瑜伽论第四立世经第七卷毗婆娑等云。此四百年为彼一日。以此乘则彼天四千年。当此五千七百六十亿岁。何故与此经相违者。基师云。以理推寻。人间四百岁为彼一日一夜。乘则彼天四千年。当人间五十七亿六万岁。然而西方亿有二种。一十万为亿。二百万为亿门。计则相当。然于经亿字上应加七字。其前六字置万上。以理定应尔。恐梵本诵有差。又译家自算处谬。不尔小一亿五万岁故。然此岁数四文不同。谓贤劫经云弥勒五亿七十六万岁当下作佛。解云。言五亿者。即五十亿。以千万为亿门成五十亿故。以万万为亿门成五亿故。言七十万者即七亿。以十万为亿门故。六万数同故。更不须释也。双卷泥洹经云一亿四千岁。今不相当此经也。一切智光仙人慈心经云。五十亿万岁当于龙华树下得成佛道。义如前已说。菩萨处胎经及贤愚经云。五十六亿七千万岁。除其六字应云七。其七字应云六。其千万者以百万为一亿门故。算六千万者六十亿也。义则不违。如是推究无谬失。菩萨在天寿量曾无中夭生在人间也。大成佛经云寿六万亿岁。天尽其年人间长者。时宜现故。不同释迦天尽其年人间早灭。化功故也。处胎经云。弥勒人间寿八万四千岁。若依彼文。无可令弥勒下生及成佛益物义。如下生经云。天利尽毕。人机复熟。故乃下生(基师作如是说)。一云杂心论云。弥勒菩萨人间五十七亿六百万岁。然后下阎浮提成正觉。贤愚处胎仙人经如前所引。又定意经云。弥勒五亿七十六万岁作佛道故。若依千万为亿门。则为五十七亿六百万岁。当于杂心文。若依万万为亿门。则五亿七千六百万岁。依定意经而言七十六万岁。下算位误也。谓七千为七十。六百六十故。其余三经皆云五十余亿等者。并依千万亿门。但译家烦有增减而已也。虽有三解。未尽理故。且作二难。一二圣不齐难。若弥勒百岁时上生至八万时下生者。即于中劫才过至半劫也。若释迦人寿千二百岁时上生。稍减至十增至八万。还减至百岁乃下生。则过一劫。是则位长于前。而皆彼天四千岁。人间五十余亿等云何相当。二圣教相违难。谓若释迦迳多死生。弥勒于彼受小死生者。非俱受彼四千耶。又以三亿敢会通者。佛本行经第三十八云。伊罗钵龙王白佛言。我何时脱此龙身得人身。尔时佛告。汝从今已去。过若干年若干亿后。当有佛出名曰弥勒。又五分律第十五云。同佛告此龙王言。当来过百亿万岁。有弥勒佛出生。汝尔时得脱龙身。既尔余三亿外更有何亿会此教也。是故今更作一说。谓弥勒所化机宜不定。谓或有闻弥勒迟下生生信心。有闻慈氏疾下生生信心。或有闻慈氏疾下生种善根。是故下生时年久近分别。不可凡情即定其实也。基师云。贤劫经云。人寿千二百岁。释迦始生睹史。人寿一百岁下生作佛。睹史天寿四千岁。人间当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人寿百岁慈氏生天。人寿八万四千岁下生成佛。当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以此文推。劫减时长。劫增时短。故不可难言释迦迳增减劫。何故弥勒唯增半劫。其岁数等彼天四千岁。何以故释迦劫减千二百岁时上生。渐至百岁时下生。弥勒百岁时上生。增至八万岁始下生故。故二菩萨在天时等也。今云。此亦随宜作是说。谓时虽久远。欲令众生生渴仰故。菩萨生彼天。虽迳多死生。而约最后所受生。且说当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也。所以得知瑜伽论第四云。四大王众天满足寿是等活大那落迦一日一夜。即以此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一年。彼寿五百岁。如是三十三天寿是黑绳寿量。以时分寿量成众合寿量。以知足寿量。成号叫寿量。乃至极烧热寿半中劫。无间寿量一中劫。是故弥勒在知足天。迳半劫余。释迦在彼天。迳一劫余故。故迳号叫寿量时。已迳彼天无数死生。况亦半劫等中间。何唯受一生四千寿量耶。
  经曰佛告优婆离是名以下。第四总结。言因缘者。为利众生因缘故。命终后上生天也。
  经曰佛灭度后以下。第三劝生彼天。欲辨修行生兜率天。略作五门。一辨修因人。二辨所修因。三见圣不同。四彰生得益。五还解本文。
  言第一修因人者。有三类。一菩萨。二二乘。三凡人。初菩萨者。一云。从初发心乃至法云。此义不然。以八地已上永离分段。定不生兜率天故。故今解从胜解行地至远行地。为供一生菩萨故。为闻法种善根故生彼天。次二乘者。发心求二乘道。而资粮未备。现身中闻兜率天极妙乐事。及闻弥勒号。仰喜故回向心发愿得往生。后凡夫者。有众生虽受禁戒不能护持造众恶业。闻弥勒名悔过发愿。得往生也。
  第二辨所修因者。诸经论因虽多。今且依此经辨彼无因。略有五种。一舍施因。谓闻是菩萨名。造立形像扫塔涂地香华幡等种种供养。发愿欲生。则得往生。二防非因。谓一念须受八戒斋及修诸善业。一日乃至七日发愿得往生。三离散因。谓当系念行众等持念佛形像发愿得往生。四简择非因。谓读诵经典称弥勒名发愿得往生也。五净重因。谓佛灭度后四部弟子闻弥勒名发愿礼拜。此人命终弹指顷则往生也。若论有五门。一礼拜门。依名礼拜一生菩萨求生天。二赞叹门。谓至心称叹一生菩萨智慧光求生天。三作愿门。谓发愿愿生彼天故彼修菩萨所行所成也。四观察门。谓观彼天上功德庄严及彼菩萨功德庄严并天众功德庄严。五回向门。谓不舍众生。所作功德回向群生共生天上故。若以此五门资前五因。必生彼天。
  第三见圣不同者。圣有三身。一真身。则法报。二应身。则八相成道。三化身。随时忽有。此中真身常寂无往来相。故生天者非所见。唯见菩萨应化二身。
  第四彰生得益者。且依此经得益有二。一灭罪益。二闻法益。初中六。一归依得益。如经云谛观眉间白豪则除九十亿劫生死罪。二礼敬得益。如经云若礼敬弥勒菩萨除百亿劫生死罪。三闻名得益。如经云但闻弥勒名不堕边地耶见恶律仪。四灭罪得益。如经云闻弥勒名合掌恭敬除五十劫生死罪。五闻称得益。如经云若一念顷称弥勒名除千二百劫生死罪。六悔过得益。如经云男子女人犯禁戒造众恶业。闻弥勒大悲名五体投地诚心忏悔。速得清净。第二闻法得益者有三。一闻法得益。如经云是时菩萨随其宿缘为说法不退无上道心。二遇圣得益。此中有三。一现值圣益。如经云值弥勒故。二生值圣益。如经云遇贤劫一切诸佛。三后值圣益。如经云于未来得值恒沙诸佛。三授记得益。此中二。初弥勒授记。如经云若归依弥勒菩萨成佛见佛光明则得授记。后诸佛授记。如经云于星宿劫值诸佛诸佛前授记。
  第五解本文者。此中三。初观生彼行。次众发愿。后结正观。初中亦三。初修因往生。次劝归圣得利。后归圣灭罪。初亦三。初上品因生。次中品因生。后下品因生。初中六。一示修因。二教回愿。三正往生。四诸天赞归。五生彼得益。六总结。是则初也。言修诸功德者。总表句也。威仪以下释句。则为六事因。一戒行。谓威仪不缺故。二敬塔行。谓扫塔涂地故。三供养行。谓名香妙华故。四等持行。谓众三昧入正受故。五诵经行。六读经行。此六行为三。初三为戒行。此中初即止恶戒行。后二则作戒行故。次一则定行。后二则慧行故。正受者定异名也。若修六五行。为上上品生因。若修三四行。为上中品生因。若修一二行。为上下品生因。问入正受行。即应生上界。何故为欲界因。答一云。唯识论云欲界方便亦有轻安故无失。今云专修六行。其三业离诸散乱故同正受义也。
  经曰如是人等以下。第二教回愿。
  经曰命终之后以下。第三正往生。
  经曰百千天子以下。第四诸天赞归。
  经曰应声即礼以下。第五生彼得益。问随观一相应灭罪何故偏说白毫相光。答诸功德所成故。谓大集经第三十七卷云。一切众生三世功德及声闻缘觉所有功德。佛始成时成熟一毛孔功德。如是展转三十二相聚集百倍。成如来眉间白毫相故。灭九十亿劫罪者。理实随心胜劣。多少不定。今随机宜而说耳也。
  经曰如是等众生若净以下。第六总结。此中四。一得往生上。二随从下生。三值贤劫佛。四值星宿佛。是初也。若净诸业者三业净。六事者上所说六事。
  经曰亦随弥勒以下。第二从下生。谓若六事行三业圆上品生彼者随下生。初会闻法。
  经曰于未来世以下。第三值贤劫佛。谓备善业及正见故。逢贤劫诸佛也。言贤劫者。娑婆世界五浊极盛难可忍。而千佛贤圣出世化导。故为贤劫也。
  经曰于星宿劫以下。第四值星宿劫佛。星宿者。千佛当来世似列星故。庄严劫者。曾千佛彼劫中庄严故。然此三劫略作四门。一建立意。二佛出时。三劫次第。四解本文。
  第一建立意者。问何故立此三劫。答观药上菩萨经言。尔时释迦佛告大众云。我曾往昔。于妙光如来末法中。出家学道。闻是五十三佛名心生欢喜。后教他人。他人闻已转转相教。乃至三千人。异口同音。称诸佛名。深心敬礼。则得超越无数亿劫生死罪。其千人者。华光佛为首。至毗舍佛。于过去庄严劫中得成佛。此中千佛。拘留孙佛为首。至楼至。贤劫中得成佛。后千佛者。日光如来为首。至须弥相佛。于未来星宿劫当得作佛。
  第二佛出时。问此劫中既有千佛者。为一成坏有千佛耶。为迳多成坏劫耶。答真谛三藏云。成坏空劫皆无佛出。唯于住劫有佛出。其二十劫中。前五劫无佛出。次五劫中。如其次第拘留含牟尼迦叶释迦弥勒。弥勒后无量劫无佛出世。是故迳多成坏方千佛出生也。又若贤劫千佛庄严劫千佛各同在成坏一劫者。何故藏论云过去庄严劫中千佛末后主佛。主佛中毗婆尸佛则九十劫中初劫出世。若尸弃佛毗舍浮佛则在第三十一劫出世。已后无佛。乃至第九十一劫。即贤劫为初。则拘留孙佛出世。既说庄严劫千佛迳多劫方足千数故。即以此为证也。玄奘三藏云西方现判住劫二十中初小劫已有四佛出世。是故弥勒亦此初住劫。从减至增八万岁出世。是故瑜伽论二十住劫皆有增减方为一小劫。若诸众生机根熟有见佛缘者。一一小劫有千佛出亦无过失。况更有九小劫。然前所引藏论者。百劫修相好业。九十一劫中前后佛出世等。是小乘所说耳。非大乘。大乘中不言三僧祇后百劫修相好业。不成为证。问所以得知大乘中三僧祇后百劫中不修相好业。答优婆塞戒经第一云。我于往昔宝顶佛所。满足第一僧祇劫。燃灯佛所。满足第二僧祇劫。迦叶佛所。满足第三僧祇劫。解云。若三劫后更有百劫者。释迦不应迦叶佛补处。是故大乘菩萨。三劫外无更百劫也。约理实为论者。小乘云。虽迳多成坏劫。而大乘宗在一成坏义无违。所以得知多成坏而为一成坏。则为贤劫量者。贤劫经第九贤劫千佛出世。云能仁如来人寿百岁。贤出如来法氏如来妙御如来。此三如来人寿亿岁。顺观如来人寿九十亿岁故。解云。若瑜伽婆娑等云八万十岁增减为二十住者。云何得言亿岁九十亿岁。以渐减无量岁时方应有此亿岁等故。然智度论云。前九十劫中初劫一佛出。谓毗婆尸(此云胜观)。第三十一劫二佛出。一名尸弃(此云火)二名鞞怒婆[仁-二+付](此云一切胜)第九十一劫初有四佛。一名迦罗鸠餐陀(此云冠顶)二名迦那含牟尼(此云金仙人)三名迦叶四名释迦。如是等诸经论。皆据随转理门也。问云何知一成坏劫。为贤劫量耶。答菩萨处胎经云。如六天王等满四天下。不如一大梵天功德。乃至寿命过贤劫。其命乃终。解云。梵王寿命。既六十劫。而言过贤劫。云何得言多成坏劫。又智度论云。前九十劫三佛出。后一劫有千佛出。解云。后一劫者第九十一劫。劫初中四佛出。如前所引。言一劫者成坏为一劫故。
  第三劫次第。问此三劫次第无间越不。答一云。庄严劫望贤劫定应无间。是故药尚经云。庄严劫千佛最先成名仙光佛。最后成名毗舍佛。解云。毗舍即前九十劫第三十一劫中佛故。此劫以后不说别劫。至第九十一劫方说贤劫。即知前九十劫以去。名庄严劫。若以贤劫望星宿劫者。说不定。谓大般若第九云。佛告阿难云。从此坐起无量苾刍。从此已后六十一劫星宿劫中。当得作佛。皆同一号。谓大幢相如来。解云。若依此文六十一劫为星宿劫量。星宿劫前皆名贤劫也。贤劫经第十云。普广言。转轮圣王即定光如来是也。其千子是贤劫中千佛。过千佛已。六十五劫当知无佛。然后有大劫量。大名称劫。皆同斯劫取成正觉。过此劫已八十劫都无佛兴。然后有劫名喻星宿。其八万大臣。斯劫中取成正觉。过星宿劫三百劫亦无佛兴。然后有劫名重清净。其采女八万四千。当于其劫取成正觉。解云。若依此文。贤劫已后有大名称劫。然后乃有星宿劫。八万佛出世。问何故如是相违。答一云。三劫量长短不定。谓星宿劫者总含多劫故。大般若经星宿劫初名星宿劫。故但说六十一劫为星宿劫也。贤劫经中星宿劫终名星宿劫。故隔多劫乃为星宿。约理实皆为星宿劫。是故白马云三劫。劫各千佛。千佛寿亦不等有长短。一云。若依小乘宗。三劫未必无间越而成佛。善根小故。若依大乘。三劫定应无间。善根多故。谓成住坏劫如次名为庄严劫贤劫星宿劫。
  第四释本文。言菩提者。此翻觉。觉诸法故。然授记略作五门。一授记意。二授记者。三受记人。四时差别。五释大文。
  第一授记意者。如来授记。其五意。一大师远照。二因必得果故。三令他人起敬故。四不舍众生故。五行位已高故。故须授记也。
  第二授记者。佛有三身。一云若授二乘地前菩萨记唯是化身。若授大地菩萨记通报身。今云化身亦化大地菩萨。应身亦化凡夫二乘。若不尔。便违佛地论云神力加而令暂见故。法身虽说法。说法与授记义有异故可言授记者必是化身及他受用身也。
  第三受记人有五。如资粮论云。一未发心。二共发心。三隐[雨/復]。四现前。五密意。前四受大乘人。后一受小乘人。解云。未发心者。一云当十信位。今云不然。十信已前已发心。况十信。是故无始来未发菩提心。今如首楞严经云。是人往来五道诸根猛利好乐大法。佛知是人过此若干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当得阿耨菩提心。言共发心者。一云十解十行。今言。十信已前善法欲。以法名为发心也。隐[雨/復]者。十回向至七地。谓若闻自授记。于六度行不起精进。若不闻更起精进故。然而欲断。他人念此菩萨。几时得菩提。疑故授记也。言现前者。若菩萨成熟出世五根。及得无生忍。住不动地时。非前非后诸佛现前授记故。言密意者。如法华经云我等皆随喜。大仙密意说授记舍利弗。我等亦当得成佛也。
  第四时差别者。庄严论云。时差别有二。一有数时记。二无数时记。解云。前菩萨记中。初二为无数时。以行浅故。后二有数时。以行深故。若四劫中间增上及定性为无数时。以但通记故。应化及退菩提为有数时也。
  第五解本文者。随应应通有数时无数时也。
  经曰佛告优婆离以下。第二辨中品生。此中二。一发愿往生。二虽不愿生一向闻名得益。是初也。
  经曰但得闻是以下。第二虽不生得益。言闇处者三阴。边地者即八难。邪见者则五见。恶律仪者则不律仪。对法论立十四种。涅槃经立十六。瑜伽论立十二等。开合不定也。正见者反邪见故。眷属者反前恶律仪。不谤三宝者不堕闇处边地也。
  经曰佛告优婆离以下。第三辨下。品生。一谓设犯戒悔净得往生也。言不退转者。一云。此下品人生彼天闻法。则入十信位故。今云得不退因故不退。而非已得不退也。
  经曰佛告优波离汝今以下。第二劝归圣得利。多陀阿加度者翻如来。阿罗呵者反应供。三藐三佛陀者反正遍知也。
  经曰佛告优婆离佛灭以下。第三归圣灭罪。言十善行者。思念云为行。若重者为十善道也。见一天人者。随遇一有情。即应念弥勒所思。谓有苦令离。无乐令得。恶者令除。善者令摄等也。一莲华者。随遇一法。则应念弥勒妙法。今且举一有情一法则念弥勒。如是意者显作上生因。除千二百劫罪者。弥勒大愿力所致。是故但思中念人除千二百劫罪。若起身业而首不至地人者。除五十劫罪。若首至地人。除百亿劫罪。此第三人日夜相续。长时身心等归皆重故言设不生天者。生天业力未满。未满善因故。龙华三会发心。前三品修人者。业力得满故。此唯修思胜劣故。差别也。问预造弥勒当成佛形者。从何境生福。答一云。从未来境生福。以信未成故。若造佛及普菩萨形造者。有二义可解也。今云不然。去来其现在所隔。是故从弥勒本地生福。
  经曰说此语时以下。第二众发愿。此中二。初众发愿。后佛记生。是初也。百千匝者。为显不离百千生也。
  经曰世尊记曰以下。第二佛记生。谓乃至下品行者。一念称弥勒名皆得生。况能修福持戒上品而何不生耶。
  经曰佛告优波离以下。第三结正觉。
  经曰尔时尊者阿难以下。第三欢喜奉行分。此中四。一问。二答。三时众得益。四奉喜退。流通可准也。言他方者。或有经云十方是。则善慧地菩萨闻此经得入第十地健行定。以此文证。化身化地上也。八万诸天者。此方兜率天众得益。非但当时发心。亦愿未来随生故。

  弥勒下生经

  将释此经。略有三门。一来意。二释名。三讲文。
  言来意有二。一为化下品众生故。谓弥勒生天虽得上品中品人利而下品人未得圣益故。二为显人间教导故。谓天上教导虽先广显。而人间以七相教化众生。犹未唱故。故上生后辨下生。
  第二释名者。有三对。一能说所说对。谓佛说者为能说。弥勒下生经者为所说。二能受所受对。谓弥勒为能受。下生为所受。三所诠能诠对。谓弥勒下生为所诠。经为能诠也。都言虽有八相。而复后七相皆在人间。对天故皆言下生。广谈下生圣化之事故。名下生经。则依主释也。
  第三讲文为二。初略辨下人化益众生。后广辨下人化益众生。谓下品人自有优劣故。故有此略广。初中三分。一证信传经分。二问答广说分。三闻说奉行分。一云。此经亦有发起序。谓尔时阿难至汝还就坐。为发起序。此解不然。无有余经对问佛答文而名为发起故。初中有五句。若三句同别。
  经之初句闻如是者。前经中先标所闻法故。先言如是。后曰我闻。今此经意。多闻总领如来所说法为表。故先闻后如是。或可错语非一故。义亦无失。后句中云五百人者。如中阿含经云。佛告舍利子。此五百比丘。九十比丘得三明达。九十比丘得俱解脱。余比丘得慧解脱也。
  经曰尔时阿难以下。第二问答广说分。此中四。一阿难陈请。二如来许说。三阿难领旨。四如来正答。初中三。初仪式。二彰圣。三陈请。是初也。露右臂者。显能解佛意也。膝著显能领也。白世尊言以下。第二彰圣。即为二。初总彰。后别彰。是初也。言事者即指法也。当来等者指时。欲请弥勒当来化导事故。故须彰三通智也。县鉴(音皆弥冥辨)。
  经曰过去诸佛以下。第二别彰。此中三。初彰过去佛智。次彰现世智。后彰未来智。是初也。言姓者。毗婆尸佛出刹利姓。拘留孙佛出婆罗门姓等也。言字者即二十年名。言名者初生名。言号者十号也。弟子者声闻也。补翼佛故名翼从也。言多小者。毗婆尸佛三会说法。谓初十六万八千人。次十万人。后八万人。尸弃佛亦三会。初十万人。次八万人。后七万人。毗婆舍佛二会。初七万人。后六万人。留孙佛一会说四万人。含牟尼佛一会说三万人。迦叶佛一会三万人。释迦一会千二百五十人。广如长阿含第一卷也。言一劫百劫等者显时智也。如妇人无近请佛经云。第一佛般涅槃已来九十劫。第二佛般涅槃已来三十一劫。第三佛般涅槃亦三十一劫。乃至迦叶佛般涅槃已来万岁者。解云。七世佛中间前后远近差别也。亦复知以下意显知化众。谓雀无近经。第一佛父名波漂刹利王。母名波头末。乃至迦叶佛父名波罗摩达。母名檀那越等也。
  经曰则能分别以下。第二彰现世智。
  经曰亦复明了以下。第三彰未来智。
  经曰欲闻其变以下。第三陈请。请五事。一神力变。二徒众多小。三弥勒成佛。四依果庄严。谓境丰乐。五亿世时。
  经曰佛告阿难以下。第二佛许说。言弥勒出现者。正许佛问兼许时问也。国土丰乐也。弟子多小者。许弟子翼从也。
  经曰是时阿难以下。第三阿难领旨。
  经曰尔时世尊告以下。第四如来正答。此中二。初正问答。后劝修因。初中四。一答境丰乐。二答佛。三答徒众。四答灭时。神变者答徒众。弟子中兼故不别答也。初中亦四。一国邑庄严。二地土广美。三人民相和。四王臣胜善是初也。久远者说此经时。望弥勒出世时。迳五十六亿万岁故。鸡头者。奘法师云。西方说王舍城是香芳城。未来有王名饲佉。所都大城名鸡头末。此云慧幢。然即知鸡头末即是王舍城国界。一云阎浮提国界。义亦无失。成佛经云翅头末即是也。言城者王居义。人民所居名为郭也。城似鸡头。故因为名鸡头末也。十二由旬者。虽受胜报而不出十二因缘故。七由旬者不虽七随眠故也。街巷(音上桂下弘实上离下加尸于弥也)成佛经云。有大力龙王名为罗尸弃。即是互显也。罗刹鬼者此云可畏也。成佛经云大夜叉神者互显。以彼城有夜叉罗刹二神故。寐后除秽者。其鬼者人眠后乃现诣恶秽争令净故。
  经曰阿难当知以下。第二地土广美。十万由旬者。成佛经云。是时阎浮提地长十千由旬。广八千由旬。金光明经第六云。阎浮提地。纵广七千由旬者。今云。弥勒初出时。四海水多减而地多增。故云十万由旬。后渐久远时。海水还增。地狭短故。十千及七千不违。若有违文。准此可解也。各据一方者。海水各退缩一方故。诸山消灭及平正如镜者。约理实言其时亦有山石等。而对故无耳。若不尔。违下文云大迦叶住此山故。
  经曰尔时时气和适以下。第三人民相和。四时者春秋等四时。顺节者八节。谓四时有二日故。即立春春分。立夏夏分。立秋秋分。立冬冬分。广如净度三昧经也。若人民行违天地。即四时气不顺时节。今其时人民相和故。百八患者。一云百八烦恼。今云不然。诸大乘经论。曾无说百八烦恼故。故今云患即身病。谓百八者。苦乐舍通六境中即十八。十八通缘染净即三十六。三十六迳三世故。又云。瑜伽论云百十种苦。即此经百八患开合异耳。可引论也。贪欲以下。意显心内患也。不大殷勤者。勤者即数数。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三弥勒经疏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