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述记 - (TXT全文下载)

菩萨戒上品缠犯。即名为舍。若诸菩萨毁犯四种他胜处法。数数现行而无惭愧。深生爱乐。见是功德。当知说名上品缠犯。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他胜处法。便舍菩萨净戒律仪。如诸苾刍犯他胜处法。即便弃舍别解脱戒。若诸菩萨由此毁犯弃舍菩萨净戒律仪。于现法中堪任更受非不堪任。如苾刍住别解脱戒犯他胜法。于现法中不任更受。又彼论四十一说。若诸菩萨以上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失戒律仪。应当更受。若中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应对于三补特伽罗。或过是数。应如发露除恶作法先当称述所犯事。名应作是说长老专志。或言。大德。我如是名违越菩萨毗奈耶法。如所称事犯恶作罪。余如苾刍发露悔灭恶作罪法。应如是说。若下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及余违犯。应对于一补特伽罗发露悔法。当知如前若无随顺补特伽罗可对发露悔除所犯。尔时菩萨以净意乐起自誓心。我当决定防护当来终不重犯。如是于犯还出还净门上品缠犯他胜法。即失戒者未知犯已。至心悔过戒还生不。答。自有两释。一云。不能还生。而大方等陀罗尼经说。若不还生无有是处者。并依下中品缠犯者而说。上品犯者必无还生极恶烦恼而损害故。又彼经中依罪灭义。而密意说言。若不还生无有是处。劝令下劣生欢喜心故。一云。上品缠犯彼戒还生。所以者何。圣教正理为定量故。圣教者如大方等陀罗尼第一说。行此法已。若有众生。犯五逆罪身有白癞。若不还差无有是处。若菩萨四戒。沙弥戒。式叉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如是诸戒。若犯一一戒。当一心忏悔。若不还生。无有是处。除不至心。所言理者。谓受戒时有殊胜思熏成种子。依此种子假立无表。若犯他胜法。即彼种子无遮止用。名舍律仪种体不舍。若有犯已至心发露生极悔心后终不犯。何能不起防护功能。既发功能是名为戒。名为还净。如起邪见断善根者。后起疑心。或起正见。还续善根。乃至一生离染得果。此亦如是。还起功能遮止恶行。名戒还生。准此教理。虽犯他胜法有还净理。比丘等戒当知亦尔。如瑜伽论九十九说。最初罪聚虽可还净。然唯依二补特伽罗非为一切无有差别。此可还净。是故彼胜不立而还净聚中。解云。二补特伽罗。谓佛在世时难提比丘。如来灭度后一百年。胁尊者时那陀比丘。此二比丘犯已无覆藏心。许与羯磨还住僧中。具如毗尼母论第三说。由此当知。不舍种体。但舍功能。还生净戒。余亦如是。至心悔除功能还生。
  第九明校量胜劣者。谓诸菩萨有漏净戒超诸世间所有善品。亦过一切声闻独觉所有净戒。及诸功能。如大般若经第五百八十六说。又满慈子。初发无上正等觉心。一菩萨戒至邬波尼杀昙分倍亦复为胜。假使世间一切有情皆具成前五神通。彼所有戒于发无上正等觉心诸菩萨众初发心时。一菩萨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不及一。复次满慈子。一切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净戒。于发无上正等觉心诸菩萨众初发心时。一菩萨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尔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云何菩萨有漏净戒。能胜二乘无漏净戒。舍利子言。声闻独觉无漏净戒。唯求自利回向涅槃。菩萨净戒普为度脱无量有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菩萨有漏净戒。能胜二乘无漏净戒。如日轮出放大光明。荧火等光悉皆隐没。如是菩萨修行净戒回向趣求一切智智。普胜一切声闻独觉回向涅槃所有净戒。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何缘菩萨有漏净戒普胜异生声闻独觉所有净戒。舍利子言。菩萨净戒普为利乐一切有情回向趣求一切智智。异生声闻独觉不尔。是故菩萨有漏净戒。普胜声闻独觉净戒。又第五百八十七说。满慈子。如有二人作大方入深山窟求无价宝。彼入未久便见两边有诸少价金银等宝。俱见不取。渐次前行。复见两边有多价宝。一见贪著荷负而还。一见不取。更复前进。至极胜处。获无价宝。恣意持还。多所饶益。如是菩萨作方便。求证无上正等菩提。欲为有情作大饶益。趣入佛法。略有二种。一有菩萨无方便善巧故。虽闻世间种种善法心不贪染。而闻二乘所有功德心便爱味。由爱味故精勤摄受。远离所求一切智智。退失无上正等觉心。如彼初人。二有菩萨有方便善巧故。初闻世间种种善法。心不贪染。次闻二乘所有功德。亦不爱味。由不爱味故。便不思惟。便不修习方便厌舍。所以者何。此诸菩萨知世善法多诸过患。不能究竟自利利他障碍所求一切智智。声闻独觉功德善根。虽出世间而但自利不能普利一切有情。亦障所求一切智智故。不爱味。亦不思惟。不乐修习。由斯超越彼二乘地。勤求无上正等菩提。渐次证得一切智智。如彼后人。
  第二能诠教体者。文义为体。如瑜伽论八十一云。云何为体。谓契经为体。略有二种。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如是二种总摄一切所知境界。广如杂集记会。第三摄教分齐。复有二种。一摄教分齐。二翻译时代。第一摄教者。十二分中方广因缘分摄。三藏之内契经调伏。说心地等契经藏摄。正说戒法是调伏藏摄。二藏之中菩萨藏摄。三时教中第三时摄。了义说故。第二翻译时代者。诸德相传云。真谛三藏将菩萨律藏。拟传东华。南海上船。船将欲没。省除余物。犹不能浮。即去律本。船方得进。三藏叹曰。菩萨戒律汉地无缘。深可悲矣。又昙无谶法师。于西凉州。时有沙门法进等。求菩萨戒。请翻戒本。法师曰。此国人等。性多狡猾。又无刚节。岂有堪为菩萨道器。遂不与授。进等苦请不获。遂于佛像前立誓要期。苦节求戒。七日才满。梦见弥勒亲与授戒并授戒本。并皆诵得。后觉梦已见参法师。法师睹其相异。乃喟然叹曰。汉地亦有人矣。则与译出戒本。今别行地持本首安归命颂是也。此与进梦所诵文义符同。由可知古德有感。圣迹有应。神功莫知。妙用不测者矣。今此经者。于大秦姚兴弘始三年。有西方三藏。名鸠摩罗什。此云童寿。诵此菩萨心地一品。于时有沙门道祥等八百余人。请罗什法师求菩萨戒。遂于逍遥园。又云。于草堂中。共学士翻译出经论五十余部。今此经最后什法师自诵出。而共译之。惠融等笔受。亦同诵持。仍别录出此下卷之中偈颂已后所说戒相。别为一卷。名作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一卷。首标受菩萨戒羯磨等云。此羯磨出梵网经律藏品内虚舍那为妙海王及王子受菩萨戒法。
  第四教所被机者。正为菩萨。兼为不定性二乘。彼发心已亦入此戒故。又普为一切有情。无偏党心故。但所化生取缘不同耳。
  经。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 释曰 自下第五正释。本文大判有三。一略叹戒德。二尔时释迦下广释戒相。三佛子善听下结叹劝持。此即第一略叹戒德有。十一行半颂即分有二。一有六行颂标宗叹德。二有五行半戒德劝持。前中有三。一有两行半显身差别。二有两行半略开戒品。三有一行举喻叹德。身差别中。复分有三。一有一行半三身差别。二有两句一时成道。三有两句摄化归真。前中有三。此即第一显本身。此中有说。卢舍那佛是自受用身。千释迦是他受用身。百亿佛是变化身。有说。卢舍那是他受用身。有分限故。余之二身皆是化身。粗细不同。分为二种。有说。卢舍那及千亿佛是他受用。粗细分二。今依初释。论说。最后身菩萨。在大自在宫。成等正觉故。莲花藏世界者。此其是也。若不尔者后身菩萨何处成佛。菩萨成佛。唯说依此莲花藏界。或自在宫。由此应知。舍那遍照自受用身。即余二身无遍照用。问。若尔云何余众得见。答。由佛加被力能令得见。各随根机所见各别。问。自受用身遍周法界。如何说言俱来至我所。答。随所化宜。摄化归真。现似来去。实无去来。问。若尔何故唯百亿国。答。随一千佛化但言百亿。理实而言。一一国土入一切佛刹。又一花藏世界一一微尘中。悉现诸佛刹。如天帝网展转无尽。皆卢舍那转法轮处故。为简迦叶余诸世尊故言我。今又简余经化佛所说故言我。今虽诸法无我而显自在我故言我。今又言说易故。顺世间故。离怖畏故。显具德故。假说我名。又佛有法界大我故说我言。如大乘庄严论云。言清净空无我。佛说第一我。诸佛我净故。故佛名大我。释曰。此偈显示法界大我相。清净空无我者。此无漏界由第一无我为自性故。佛说第一我者。第一无我。谓清净如彼清净如即是诸佛我之自性。诸佛我净故。故佛名大我者。由佛此我最得清净。是故号佛以为大我。由此义意。诸佛于无漏界建立第一我。是名法界大我相。方者正也。正坐花上。又方者得坐花座令取正义。莲花台者。谓佛依持十八圆满中依持圆满。如菩萨藏经说。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花王之所建立大宫殿中。无性摄论第十释云。譬如世间宝庄严具众宝庄严。此佛净土所依大宝红莲华王。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如地轮等依风轮等。如是净土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花王之所建立。此红莲华。于众花中最为殊胜。是故说名大宝花王。或即如来说名大大王大法王故。此红莲华是佛依处。从主为名。所建立者。谓佛净土。依此花王长时相续无有间绝。此句显示依持圆满。若依大智论有三花。一人中莲华。十叶以上。二天上莲花。百叶以上。三菩萨莲花。千叶以上。今显佛莲花无有限量。如花严经说。有大莲花座。一一花叶皆遍周法界。
  经。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 释曰。第二他受用身。有一千佛。
  经。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 释曰。第三百亿佛。此中百万为亿。若依此经有千叶花。一一花上各有百亿国。一四天下以为一国。即有千个百亿。而杂集论言。百俱胝日月。百俱胝苏弥卢山。为一三千大千世界。同成同坏者。盖依一花世界而说。理实有一千个三千大千世界。同坏同成。此据随化。但言千等。理实一佛化十六界。又由愿力说化大千。
  经。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 释曰。第二一时成佛道。谓一本身及千百亿一时成道菩提名觉。成觉之树名菩提树。然七佛成道其树各别。如长阿含经第一云。毗婆尸佛坐波波树下成最正觉。尸弃佛坐分陀利树下成最正觉。毗舍浮佛坐婆罗树下成最正觉。拘楼孙佛坐尸利沙树下成最正觉。拘那含牟尼佛坐乌暂婆罗树下成最正觉。迦叶佛坐尼拘律树下成最正觉。我今坐钵多树下成最正觉。大乘同性经云。此菩提树王高无边恒河沙佛刹微尘数世界纵广正等。云何菩萨往诣树下成最正觉。如密迹力士经第三说。菩萨六年苦行。到闲静处流河水际。洗身清净度河水去。往至他处而独立。乌有弥迦女。名善荫。构于头牛而取其乳。展转相饮取后淳湩用煮乳糜在釜跳上数十丈。其女怪以梵志占之。临成佛者乃应眼耳。时女诣菩萨所。及六百天龙鬼神。各各赍食珍异甘膳诣菩萨所。各自启曰。唯愿垂愍受是供养。于时菩萨受善荫乳糜服食。亦取一切六方天龙鬼神示现皆食。诸来施者各自见独受其食。不见他人。尔时菩萨往诣菩提树。坐树王下。于其足底生千辐轮相。足出光明。遍照佛国土。一切地狱畜生饿鬼一切众生苦恼休息。又有一人名日吉安。遥住视菩萨因求好草。手执此草诣菩萨所。以此好草贡与菩萨。稽首足下。即发无上正真道意。尔时菩萨以授好草布佛树下。时八万四千天子等。睹菩萨布坐。希奇心中。忻然寻设八万四千师子之座。是诸天子各不相见。亦不相知。心自念言。菩萨独处乘师子座成最正觉。时诸人天见彼菩萨或见坐于宝净莲花师子之座。或见在地。或在虚空师子座上或见在贝多树。或见在忉利天上尽度树下。或见在众宝树下。或见在七尺诸佛树下。乃至或见八万四千由旬树下坐。具说如彼。问。如何本身坐菩提树。答。此菩提树即莲花藏界。莲花藏界即菩提树。又此唯显百亿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非本身佛。亦非千佛。
  经。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 释曰。第三摄化归真。如是千百亿是卢舍那佛之所化。皆以舍那为其本身。
  经。千百亿释迦至俱来至我所 释曰。第二有两行半颂。略开戒品有二。一有一行一句本身略开。二有一行一句化佛略诵。此即第一本身略开有二。此即第一听众来集。
  经。听我诵佛戒甘露门即开 释曰。第二本身略开。言甘露者。即是涅槃。于涅槃中离死所依蕴名为甘露。如是妙戒为涅槃门。以此为依起无悔等。乃至依定发如实惠。得涅槃故。如杂集论第八言。何故此灭复名甘露。离蕴魔故。永离一切死所依蕴故名甘露。又说。由此律仪能速远离生死苦故。又说。云何身语随顺现行。由能随顺涅槃得故。谓能随顺得涅槃得能引圣道故。所言开者。谓宣示他故。
  经。是时千百亿至四十八 释曰。第二化佛略诵。此中千佛及百亿佛各诵本师戒。
  经。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 释曰。第三有一行颂举喻叹德。先喻。后法。此即举喻。此中日月喻除灭诸恶。璎珞珠喻修集诸善。饶益有情譬如日月能破诸闇。摄律仪戒离自黑闇。摄有情戒能除他闇。闇有二种。一恶业果闇。二生死闇。此戒能破诸身语恶及恶趣闇。如戒经说。譬如明眼人能避阴恶道。世有聪明人。能远离诸恶。除生死闇者。由此展转趣涅槃故。如大智论第十五云。死闇冥中戒为灯明。又如世间有璎珞珠有其二义。一庄严身。戒亦如是。庄严行者。如增壹说。戒如璎珞身现众好相故。二者能感财宝。戒亦如是。一切妙行因此而起。如大智论云。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于地。戒亦如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若人弃舍此戒。虽居山苦行。食果服药。与禽兽无异。或有人但依水为戒。或著草衣。或著木皮衣。受行苦行。空无所得。若有人虽处高堂大殿好衣美食。而能行此戒者。得生好处。乃得道果。又增一经说。夫禁戒者。犹吉祥瓶。所愿便克。诸道品法皆由戒成。此显摄善法戒。又如意珠有八功德。戒珠亦尔。如萨遮尼揵子经第三说。如摩尼宝有八功德。一于黑夜闇放大光明。能照一百由旬。至于夏日众生患热。以摩尼宝放光触身得清凉故。二转轮王若行旷野无水之处。众生饥渴时。摩尼宝即施八味具功德水充足饥渴。三者王有所须一切皆从摩尼宝出。四者彼摩尼宝有八楞。一一楞中出种种光。谓青黄赤白颇梨红紫。五者彼摩尼宝在所。能令一百由旬所有众生。必离病苦。当得定心。所作善心。无空过者。六者彼摩尼宝所住境界。无诸毒龙能放毒气。电风恶雨损害众生。七者一切山川溪峪沟涧泉水干竭悉令还服。树林草木花果枯悴能令滋茂。八者彼摩尼宝所在之处。人民无有疾疫诸毒非时死者。至于畜生相啖食者不起害心。具如彼经。如如意珠。戒珠亦尔。有八功德。一除生死闇。二定水充满。三生长善法。四能放光明。五除身心病。六离法毒害。七憔悴福林令得茂盛。八能令众生无损害心。
  经。微尘菩萨众由此成正觉 释曰。第二显法。谓由此戒除恶修善得成正觉。
  经。是卢舍那至受持戒 释曰。第二有五颂半诫听劝持。此中有五。一有一行颂叹胜劝持。二有两句劝持传说。三有三句诫听。四有两行三句劝信。五有两句结劝。此即第一叹胜劝持。上二句叹胜本身所诵此戒胜也。后二句劝持戒法尊重可以以顶戴。
  经。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 释曰。第二劝持传说。欲令此戒尽未来际不断绝故。转授余人。
  经。谛听我正诵至木叉 释曰。第三有三句诫听。属耳专注。领所说义。名为谛听。
  经。大众心谛信至已成佛 释曰。第四劝信有三。一有三句信已当成佛。二有一行颂信戒具足。三有一行颂信同佛位。此即第一信已。当成佛信此戒故我当成佛。
  经。常作如是信至摄佛戒 释曰。第二有一行颂信戒具足。由有此戒。所余声闻等一切戒品。悉皆具足。诸所有戒皆入此故。由此道理。一切有心皆应受佛戒。又普劝言。一切皆应受。如下经说。但解法师言者。尽受得戒。又一切皆有理佛性故。皆应摄受。
  经。众生受佛至诸佛子 释曰。第三信同佛位。谓因戒善合有处当来恒沙功德。于因说果。因同大觉。如涅槃经说。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应前心难当绍佛位名真佛子。
  经。大众至我诵 释曰。第五结听。
  经。尔时释迦牟尼至成无上觉 释曰。自下第二广释戒相。有二。先因缘。后告诸下广释戒相。前中有四。一成道。二结戒。三放光。四集众。成道中有四。一显时。二辨名。三明处。四成道。尔时者显时。谓已成佛时。正说戒时。已说心地时。释迦牟尼佛者标名。释迦姓也。牟尼别名也。佛德号也。释迦此云能。劫初有王名平等意。姓刹帝利(云此田主)乃至彼有子孙王名茅草王。王有息名大茅草。如佛本行经第五说。大茅草王无子。以其王位付诸大臣。出家成就。四禅具足。五通得成。王仙寿命极长。至年衰老不能远行。时彼弟子欲往东西求觅饮食。取好软草安置笼里盛。其王仙悬树枝上。畏诸虫兽来触。王仙弟子去后有一猎师。遥见王仙谓是白鸟。遂即射之。仙既被射。有雨滴血出堕于地。即便命终。彼弟子来见彼王仙被射命终。复见血滴。焚烧王仙。将骨起塔。时雨滴血生二甘蔗牙渐渐高大。至甘蔗熟。日炙开剖。一茎生一童子。一茎生一童女。端政可喜。世间无双。时诸弟子念言。今此两童是王仙种。养护看视。报诸臣知。时诸大臣闻已欢喜。迎二童子。将还入宫。召解相师教教令占相。并遣作名相师云。此既日炙熟甘蔗开而出生故。一名善生。第二复名甘蔗生。又曰。炙甘蔗出亦名日种彼女因缘一种无别故名善贤童子。幼少年立以王女。至长大拜为第一妃王。第二妃绝妙端政生四子。一名金色。二名炬面。三名象众。四名别成。其善贤妃唯有一子。名曰长寿。端政可喜。其善贤妃。至于王边白言。大王。我今从大王乞求一愿。王言。随意。从心所欲。妃重白王言。大王自在若与我愿不得变悔。王言。我与妃心之所愿后若悔者。当令我头破作七分。妃言。大王四子摈出于国。遣我所生子长寿为王。岂不善哉。至明清旦。王敕四子。今可出去。我治化内不得居住。时四子母母妹及大臣等白王言。乞我等随王子去。王言。随意。王子受王敕已向北方到雪山下。至山南面见下。宽平无诸坑坎。旧有一仙。名迦毗罗。在中居止。王子见已。于此造城治化。王召国师言。四子今在何处。答言。大王王子存北方。已生男女。大好治化。能立国计。是故立姓为释迦。于迦毗罗仙处所住故。因城立名故名迦毗罗城。时三子没后唯有一子在。名尼拘罗(此云别成)为王。王生一子。名曰拘卢。拘卢王生一子。名瞿拘卢。瞿拘卢王生一子。名师子类。师子类王生四子。一名净饭。二名白饭。三名斛饭。四名甘露饭。有一女。名甘露味。其净饭王以绍王位。还在父城。时迦毗城不远复有一城。名曰天臂城。有一释种长者。名为善觉。大富多财。如毗沙门王宫殿。无异时彼长者有八女。时王遣使迎取八女。至于宫已即纳二女为妃。二女者。第一名意第。八名摩诃波阇波提(此云大惠)自余六女。而与三弟(第一夫人生于太子)从此立姓名释迦也。复云能。牟尼此云寂 三初坐菩提树下明处。四成无上觉以显成道。
  经。初结菩萨至之法 释曰。第二结戒。先结。后释名。此即结戒。谓。成菩提已结菩萨戒不同。声闻待缘而结。又说心地后结菩萨戒。而言初者未制余戒故。波罗提木叉者。此云别解脱。别别弃舍身语恶故名别解脱。言孝顺者。谓戒功能起淳净心。爱敬尊亲。是谓孝也。如世典云。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又由戒故。远离恶行。身心不恼。修习善品。名称普闻。孝之始终故。言孝顺父母。除已执见。随顺教令。随时所须。是谓顺也。又忠孝离恶。敬顺修善。是谓孝顺也。父母养育之恩。师僧导训之恩。三宝救护之恩。所以于此须孝顺也。又孝敬于诸佛。随顺于正教。言至道法者。六度四摄及菩提分法。此戒顺彼。所以者何。由无悔等乃至发定惠诸善行故。
  经。孝名戒亦名制止 释曰。第二释名。谓遮恶顺善。是谓孝也。制伏六根。遮七支恶。名为制止。
  经。即口放无量光明 释曰。第三放光。欲说戒光明故。所以口放光也。有四因缘。是故放光。一照众生苦。二生希有以。三感召有缘。四灭生死闇。
  经。是时百万亿至大国王 释曰。第四集众有二。先集众。后听法。此即众集。集众有五。一杂众如言百万亿大众。二菩萨众。三梵众。四六欲天众。五国王众。言梵天者。初静虑有三天。一梵众天。二梵辅天。三大梵天。第二静虑处有三天。一少光。二无量光。三极光净。第三静虑处有三天。一少净天。二无量净天。三遍净天。第四静虑处有九天。一无云天。二福生天。三广果天。四无想有情天。并五净居天。五净居者。一无烦天。二无热天。三善现天。四善见天。五色究竟天。过此净居天。有大自在天。第十地菩萨生于彼天中(如瑜伽)正理二十一云。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天。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后殁故。威德等胜故。名大梵。大梵所有所化所领故名梵众。于大梵前行列侍卫故名梵辅。自地天内光明最小故名少光。光明转胜量难测故名无量光。净光遍照自地处故名极光。净意地乐受说名为净。于自地中此净最少劣故名少净。此净转增量难测故名无量净。此净周普故名遍净。以下空中天所居地如云密合故说名云。此上诸天更无云地。在无云首故说无云。更有异生胜福方可往生故说名福生。异生果中此最殊胜故名广果。离欲诸圣以圣道水濯烦恼垢故名为净。净身所止故名净居。繁谓繁杂。或谓繁广。无繁杂天中此最初故繁广。天中此最劣故说名无繁。已善伏除。杂修静虑。上中品障。意乐调柔。离诸恼热。故名无热。或令下生烦恼名热。此初远离得无热名。已得上品。杂修静虑。果德易彰。故名善现。杂修定障。余品至微。见极清彻。故名善见。更无余处。于有色中能过于此。名色究竟。或此已到众苦所依身最后边名色究竟(如正理二十一说)第十地菩萨。具足神通。所化自在。于境无滞。名大自在。六欲天者。一四大众天。二三十三天。三夜摩天(此云时分)四睹史多天(此云知足)五乐变化天。六他化自在天。一一解释如论应知。十六大国者。如长阿含经第五云。一央伽国。二摩竭国。三迦尸国四居萨罗国。五跋只国。六末罗国。七支提国。八跋沙国。九居楼国。十解阇罗国。十一阿湿波国。十二娑蹉国。十三萨罗娑国。十四乾陀罗国。十五剑浮沙国。十六阿梨提国。勘又毗婆沙论第一百二十五云。十六大国者。谓央伽国。摩揭国。迦尸国。憍萨罗国。佛栗底国。末罗国。奔达国。苏噏摩国。頞缚迦国。頞饭底国。叶筏那国。剑跋阇国。俱卢国。般遮罗国。筏蹉国。戍洛西那国。
  经。合掌至心至于戒 释曰。第二听法。
  经。佛告诸菩萨言至自诵佛法戒 释曰。第二正释戒相有二。一略叹劝持。二佛告下正释戒相。前中有二。一略叹劝持。二佛子谛听下教所被机。前中有三。一劝诵。二叹德。三是故大众下结劝诵持。前中有二。此即第一显佛自诵。谓佛世尊忆昔有思。所以常诵。又摄益他。故自诵出。
  经。汝等一切至亦诵 释曰。第二劝他诵。初发心者。谓十信也。十发趣者。谓十解位决定发趣毕竟不退。名为发趣。如上经说。诸佛当知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惠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十长养者。谓十行位修习法空。长养善品。如上经说。诸佛当知。从此十发趣入坚诸忍中十长养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语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惠心。十金刚心者。谓在十回向。如上经说。从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十金刚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深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惠心。十不坏心。诸佛当知。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十地向果。一体性平等地。二体性善惠地。三体性光明地。四体性尔焰地。五体性惠照地。六体性华光地。七体性满足地。八体性佛吼地。九体性花严地。十体性入佛境界地。第一十发趣中舍心者。一切舍国土城邑田宅金银明珠男女己身有为诸物。一切皆舍无为无相我人知见假会合成。乃至广说。戒心者。若佛子戒非非戒无受者十善戒无师说法欺盗。乃至邪见无集者慈良正直正实正见舍喜等。是十戒体性制心八倒。一切性离一道清净。忍心者若佛子无相惠体性。一切虚空忍一切处。忍名无生行忍。一切处得名如苦忍。乃至广说。进心者。若佛子。若四威仪。一切时行伏空假会法性。定心者。若佛子。寂灭无相行无量心三昧。凡夫圣人无不入三昧。体性相应。一切以定力故。我人作者受者一切转见性。是障因缘散风动心静惠观一切假合名。乃至广说。惠心者。若佛子。空惠非无缘知体名心分别一切法假名。乃至以惠为首。修不可说观惠入中道一谛。愿心者。若佛子愿大求一切求。大求者谓求无上正等大菩提。一切求者谓求一切行。护心者。若佛子染三宝染一切行功德使外道八倒恶见不娆正信灭我缚见缚等。喜心者。若佛子见他得乐常生喜悦。顶心者。若佛子是人最上智灭我见轮。此中最上智者。谓无我智灭我见故。一切诸见皆随寂灭。第二十长养以慈心者。若佛子常行慈心生乐因已。于无我智乐相应观。入诸受相行识色等大法中无生无住。乃至广说。此中慈者于无乐有情欲与乐故。乐相应心作意思惟。悲心者。若佛子以悲空无相悲解行道自灭一切苦。于一切众生无量苦中生智等。此中悲者拔众生苦。由无缘大悲普于一切怨亲及中庸境。修平等心度彼诸苦。喜心者。若佛子悦喜无生心时种性体相道智空空喜心不著我所。喜一切众生起空入道舍恶知识求善知识。示我好道。使诸众生入佛法家中。当起欢喜入法位中。舍心者。当生舍心。无造无相空法中。如灵空于善恶有见无见罪福二中平等。一照非人非我所心而自他体性不得为大舍。乃至自身血害手足一切舍而无生心。当修其舍施心者。能以施心财施法施教导一切众生。内身外身国城男女田宅皆如如相。如语心者。谓入体性爱语三昧第一义谛法语实语皆烦一语调和一切众生发起善根。利益心者。谓观行七财前人得利故。益受身命而入利益三昧现一切身口语。同心者。谓法以道性喜劫同空无生法中。以无我智同生无二。而现无量随类形身入诸六道一切事同。定心者。谓心静缘于我所法心动转逆顺出入故当入百三昧。惠心者。谓观邪见结患等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梵网经述记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