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惟越致遮经 - (TXT全文下载)

无可获  故曰为无著
  蠲去众颠倒  立心处不惑
  分别知法空  可曰为无著
  了解知空义  无有诸想著
  除去一切颠  号曰为无著
  捐除一切想  及人众恶念
  心无邪乱意  故曰为无著
  解空无所依  佛道不可量
  勖勉大精进  故曰为无著
  讲经所因缘  淡靖无调戏
  劝人立道德  与名曰无著
  真人修行慈  欲令众生安
  劝人不可得  故曰名无著
  本无讲经籍  加恩众生类
  未尝有人想  故曰为无著
  正真根力觉  为人分别说
  己身逮此慧  故曰为无著
  知人之寂定  清净法致道
  开演大圣教  故曰为无著
  不信诸万物  现目之所睹
  一切虚无有  是谓为无著
  无倚诸佛土  在国行仁义
  平等觉所处  为众生讲法
  真人觉正教  则睹于无见
  如谛观圣觉  是谓为无著
  成就自然国  今我得知之
  究竟无本始  是谓为无著
  除去诸所知  心不怀嗔害
  应真如无恨  习成寂然道
  定意而不灭  靖泊无所起
  念道亦如是  故谓为无著
  人物不增动  众生界如是
  亿萌亦普然  化立道之义
  群生及与道  所处永无念
  计慧悉平一  是谓为无著
  平等无像类  一切法亦然
  心正若如道  故曰无思念
  所谓为应真  诸法非所著
  能为人分别  寂尔而无倚
  为人讲法义  虽言而无教
  普度无量人  见众不有动
  众生无可获  诸民除断著
  拔人离邪见  度众勤苦恼  一切法不起  所处亦无灭
  睹众生诸想  脱群民困厄
  无增坏诸色  痛痒亦如是
  想识于生死  济之令无他
  不动贤圣法  凡夫亦如斯
  立之以佛义  度使志无著
  众人怀果想  及缘觉之念
  超越于觉意  为人说此法
  以兴发道心  常依所布施
  戒忍亦如是  故讲无所倚
  知解之颠倒  兴习于精进
  以除斯诸想  故说无著法
  道意之所念  邪智若慧明
  于此无所倚  故说无著法
  是法不生念  了别无若干
  而说如此法  故说无所著
  自计己有身  声闻多所念
  以为除此想  故说无所著
  诸法非有思  解知不若干
  演说斯无根  故曰为无著
  父母兄弟子  空寂之所有
  则为生死行  不能成佛道
  慕妻及姊妹  所倚皆归妄
  设其不有依  故名曰无著
  造兴生死事  则有亲族念
  见因有情欲  吾宿之友党
  自念身有我  心驰众诸事
  分别堕颠倒  必则处魔教
  弃捐于生死  终始之灾患
  赞扬泥洹德  故说于无著
  所讲劳垢法  兴衰及诤讼
  斯皆言声耳  是曰为无著
  众所多竞利  放逸贪万物
  欲救此等类  故说无著法
  恋慕室家者  心念行学道
  顽钝意如斯  显举于无著
  唯见卑贱法  不睹真妙义
  弗省于众念  故度至无著
  除弃凡夫义  专精慕佛法
  拔去众民求  故曰为无著
  若睹善恶行  如是众数法
  无量人亦然  故救放无著
  以具诸相好  精进不可计
  而倚于此相  仁贤得济度
  庄严诸佛土  成就尊上法
  依怙觉正利  度之至无著
  无为法之义  若得或不获
  斯乃圣道行  则能立正愿
  无戒不睹犯  放逸及智慧
  闇昧软弱人  便著斯三事
  众生兴此相  诸念不可计
  蠲除若干意  故说无著法
  存慕圣众祐  亦念于无德
  分别凡人法  故说无所著
  以得如是行  男子及女人
  贤圣与凡夫  斯则兴二心
  人起此二事  愚行之所为
  用倚是二际  故度至无著
  回动不退转  兴造而不作
  欲以近圣道  故兴心此念
  获致于大道  不起无所灭
  心常怀想著  用求于无为
  于彼受众生  仁人念萌类
  以故曰无著  救济诸求想
  是则菩萨法  为现阿罗汉
  因以发法忍  自谓为无著
  讲说罗汉事  斯应为菩萨
  名住无所著  获致无上道

  佛告阿难。如来至真等正觉。赞叹说菩萨无著。亦当知之善权方便也。

    阿惟越致遮经声闻品第九

  佛告阿难。何故如来光耀菩萨为声闻乎。菩萨大士开化无数不可计人。令闻佛法分别经籍故谓声闻。使听圣道净不放逸故谓声闻。使听无为安隐甘露。根力觉意意止意断。具足此事速至道慧故谓声闻。令得空慧身无坚固。闇昧之人闭塞不解。所以者何。乃贪己身诸入之事眼存为色。了观如是则成佛眼。其目普见不可思议。眼无所倚。究竟此目致一切法。故谓声闻。计此诸法如呼之响。莫得著音。非有说者亦无听者。无香想香亦不有嗅。譬如有人卧出梦中。嗅种种香计此无香。此则或事思想所为。一切诸香人所嗅者。譬若如梦而无坚固。解斯音者则谓声闻。舌之味味亦复为空。若肉段如为舌。或智者了之不为味惑。譬如聚沫。以离诸论无可为喻。明者观之知无所有不可得。持想著味者则致恶罪。莫思六界以分别味。心则开解意不放逸。若知此者心想无为。各各分别谓所听义。而闻此空故谓声闻。晓了其诸入之事。听之为空身自寂然。未尝有生不知所起。无生不生则为圣道。故谓声闻。若所听者皆无所有。解身自然不起不灭。故谓声闻。听于布施惠以法行。不可思议佛犹此路致于佛道。心有所施不自见心。以无意志逮得圣慧。所以者何。如其所种必获其实亦不有果。说果之声听衣食施。计物之施所与薄耳。一切所舍法施为尊。无得贪惜莫怀施想。虽有所惠不得悕望。譬如幻人无有心意不与想念。欲成行者无得想施。所以者何。施不悕望则顺道行。故谓声闻。离诸所音一切尘埃都无所听。离诸有为。不可以音听受佛法。分别诸响而无所倚。所以者何。二事造声。虽有二事则无所有。因缘合致则有二事。用有人故而致法音。故谓声闻。于是佛颂曰。
  使无央数人  闻佛无念法
  以故谓声闻  则勇猛菩萨
  闻寂定之道  恬静不放逸
  无量人听法  故谓为声闻
  听澹泊安隐  诸乐非有像
  以故为声闻  至寂然无为
  听于觉根力  具足意止断
  自究竟斯事  故谓为声闻
  听身所有空  不可得坚固
  愚騃之所慕  故当时了体
  其目无所睹  不听亦如兹
  众生为见侵  闇塞不了了
  若得成佛眼  等自不可议
  致之在本无  开化诸闇昧
  无量人闻经  诸法非有兴
  此以得名号  称存于声闻
  其无所听受  了之如呼响
  不见有说者  亦复无所闻
  所以名声闻  令众人听受
  计本不有闻  莫为音所惑
  譬如人寐梦  嗅于无数香
  恍惚不可得  游逸嗅于空
  了香亦如此  未尝有嗅香
  无量人失志  菩萨令开明
  计舌无所猗  肉段不知味
  设使肉解甘  舌亦当识之
  无倚此诸想  念美为凶危
  六界不可念  分别诸味种
  菩萨大勇猛  目睹分别此
  因听而致之  故曰为声闻
  自分别己体  是则空自然
  能了此虚无  则无起不生
  若无所兴隆  则解此圣道
  令群黎听法  是则谓声闻
  计心言本净  无形不可得
  是者莫有人  听此为声闻
  犹如幻化生  灭尽则亦空
  若有睹众想  了之为声闻
  又听所施与  法施不可念
  是轨为圣路  尔乃成佛道
  随其本所种  获果亦如之
  不可思议施  成大道无念
  衣食施薄福  法施为最广
  未尝有悁惜  此则圣慧涂
  弘无想之心  布施不有著
  如是惠施者  疾致成佛道
  释去一切心  计耳无所闻
  超度诸合会  故谓为声闻
  因呼有响应  假使不著音
  则于众圣尊  佛法无有上
  诸可不闻响  一切而无倚
  不二无若干  畅音有声闻
  无数佛演法  令彼闻其音
  计所闻如响  乐人成佛道
  善游诸佛土  所闻不以乱
  平等觉所处  世尊无有上
  听千三千世  所住如虚空
  计人等猗寂  若泥洹无形
  世人所著想  计倚有四大
  是则为虚空  泥洹为想念
  解诸种如是  莫得计坚固
  本无生死者  不灭尽尘劳
  万物不究竟  计人弗可得
  此诸法寂然  未有睹众界
  令黎民听此  夙夜亦如之
  彼不兴众念  我化诸人闻
  使人得听法  如此为弟子
  所闻无所闻  故叹曰声闻
  雄人念往古  听受最上法
  睹不分别经  一切法一切
  讲音无所偏  救度一切会
  为众人说法  是则为声闻
  则讲无为界  清净不放逸
  谛观无说法  佛法亦如之
  睹法不去远  佛之所讲扬
  彼法亦不近  是故无所猗
  所以谓弟子  听采随此教
  劝化于群黎  斯乃为闻法
  阿难我是故  讲说声闻化
  假号曰弟子  则菩萨大士

  佛告阿难。是故如来至真等正觉。叹说菩萨为声闻。当知是义亦善权方便也。

    阿惟越致遮经缘觉品第十

  佛告阿难。何故如来颁宣。菩萨为缘觉乎。于是菩萨目睹诸法。何谓目睹一切法空。无有像类而不可坏。现在觉观法不可灭。故谓缘觉。诸佛经籍不可思议。晓了诸萌悉如泥洹。无有内外则不可获。一切诸法不起不灭。人之本际则泥洹也。所号本净但著言耳。则无所有法不可逮。因名演称语无所达。所以者何。其言则空。口之所说不解已无。法本之际佛道之无。分别观斯故曰缘觉。自察色阴但是声耳。此色阴者。计于色生唯有名矣。以离言声则无有阴。其色阴者无身。无我。所以者何。因口作号所言亦空。不起不灭所言自然。不著吾我不得久存况口言乎。目睹色阴则为痛痒。痛痒阴灭则不有名。因口之说号为痛痒。痛痒阴身无我。所以者何。所谓痛阴其言则空不起不灭。言不著身则无所住况于言乎。晓痛痒阴。即观想阴若寂想阴则无思想想阴号耳无身无我。所以者何。口之所说思想阴者。其言则空不起不灭。分别言已不著自然。心无所立何况口言。观想阴已则生死阴已灭。行阴则无生死。所谓行阴无身无我。所以者何。所号行阴言其则空。不起不灭但著言耳。不得久存况口所说。观行阴已则有识阴。假使识阴惔然寂灭。则此识阴但阴声耳。所以者何。其号识阴是则空耳。不起不灭其言自然。无所住止况言说乎。是五阴者皆无所有。分别本无故曰缘觉。所以者何。斯口之言缘对而致无缘不缘诸因讲说有言无言。五阴之事。于此一切永无所著。不造众因故曰缘觉。于是佛颂曰。
  目睹一切法  分别知之空
  不著于诸色  究竟莫有相
  现在观此法  解空知自然
  分别了澹泊  不可得根源
  现在获于斯  晓五阴如此
  则为平等觉  缘觉无思念
  众生志无为  其心不可获
  本际无有起  净无无思议
  一切人不起  观见无所灭
  诸法无动兴  是谓为无为
  众生皆泥洹  省察是所趣
  无人犹若影  故曰为无为
  不用是名称  群黎为泥洹
  不起无所灭  如口所叹咏
  敢可说悉空  人不解非言
  是故为众生  示现说泥洹
  口所发假言  无处亦无念
  因口而有训  求本不可得
  阴不在本际  口言无所显
  诸声所称说  人际亦无念
  一切愿泥洹  本无及始际
  澹然无放逸  则救有所将
  本净游乎响  众生亦复然
  无形则空寂  本净无心念
  法本为若此  假名而赞扬
  其源不可得  所以有言说
  不以谀谄事  而可分别解
  其际则空无  便了众生本
  其言不依讲  口言无所显
  诸群黎如此  则不著人本
  所发阴则空  其声无所别
  其说亦如此  而际亦复然
  其无谛如是  觉已无所念
  是则平等道  缘觉无思议
  觉了于本色  此但阴声耳
  寂灭斯色阴  则无有言声
  自然释之去  是则曰无形
  吾我既自然  睹之无有处
  因言谓之阴  色本不有身
  其声皆归空  不起亦不灭
  因口而告言  求本不可得
  其说因痴兴  号之谓色阴
  现在观识阴  诸声无所有
  此阴以寂灭  则无有响阴
  于此远离身  所谓吾我者
  计已自然空  未尝有坚住
  口之所缘阴  识阴则虚空
  口言本则寂  不起无所灭
  若有所颂说  察之悉本无
  无黠之所言  故演为色阴
  诸音无有说  其限不可得
  不起无所灭  无处而不决
  无尘劳侵欺  亦不造诸法
  不执无所舍  莫调不泥洹
  彼亦无寂灭  不有所睹见
  不乐施欲埃  不怠不精进
  不乱不一心  彼亦无守戒
  非物可成就  何故当持禁
  五道非有念  无思亦如斯
  不恐无所畏  不脱而不缚
  虽讲无所演  是为色所入
  一切法音然  无获莫著言
  现在逮是觉  无尽之法说
  以成是三昧  则无诸响声
  目自分别此  响之等如称
  诸法亦如是  无言不有著
  晓了因缘者  知音无所有
  故号平等道  是谓为缘觉

  佛告阿难。菩萨大士现在分别。有明无明。是行非行。有识不识。色与不色。六入无入。诸习不习。痛痒非痛痒。恩爱莫爱。不受舍受。有与不有。生若不生。老病死患。一切自然察之本无。如是观者。故曰缘觉。于是佛颂曰。
  现在了无慧  未尝倚为明
  不成立有形  若如水中影
  聪达晓诸义  不著一切法
  假使不倚经  是则慧者相
  明与身无异  一切诸法相
  觉了此缘趣  故曰为缘觉
  所号身之行  其躯无所造
  永不有内外  则超生死体
  终始犹芭蕉  非根无有貌
  不起莫有灭  等譬如虚空
  现在晓了此  则勇猛菩萨
  斯号平等圣  缘觉如无念
  分别一切法  寂行如幻化
  其识自然尔  现在晓了之
  忽然解斯心  知识行如之
  诸所道示想  明识诸法空
  分别识其然  一切无所著
  了如是法者  知识亦如幻
  所可号名色  身及诸音声
  众貌空不成  是谓自然相
  心驰骋六情  如幻化无言
  现语非音声  计自然悉空
  久远来习之  因发诸入处
  彼则分别习  名自然如空
  习以成悉无  游念起众更
  若晓习本寂  则知法无住
  目睹习自然  睹众更悉寂
  不兴凶罪殃  故曰为缘觉
  晓了诸痛痒  皆空如本净
  譬如泡起顷  志敬空无形
  断除众恩爱  则从无著法
  情欲已永尽  故曰为缘觉
  若受而不受  则空无有有
  非形何成就  譬之如野马
  吾无所兴想  身生亦如是
  计本自然生  无根非有形
  以离起灭法  则不畏当终
  未当复成身  一切得自在
  现在获此慧  永无有著者
  又缘觉之音  则造菩萨行

  佛告阿难。如来至真等正觉。以是之故。赞扬菩萨为缘觉也。亦当知是善权方便。如来用是之故光耀菩萨大士。持信奉法八等道迹往来不还无著声闻缘觉也。

    阿惟越致遮经释果想品第十一

  贤者阿难。而说偈言。
  世尊所演说  假号名泥洹
  喻之若虚空  度于无所有
  虽有所讲说  则非以辞言
  诸佛行善权  合集说法耳

  于是阿难说此偈已。前白佛言。惟天中天。其世人民。不解如来至真等正觉随时之化。则自侵欺。不了如来。何因分别菩萨大士持信奉法至于缘觉也。世尊告曰。若有明者于过去佛积功累德。心开意达不见侵欺。所以者何。晓了诸法。譬若幻梦影响野马水月。所以者何。菩萨大士。分别此慧则不自侵。殷勤修学如来之法。精进不懈则不自枉。佛于是颂曰。
  世尊之所赞  赞扬于圣道
  是故之因缘  菩萨行勇猛
  少智懈怠者  不能解此义
  故当修精进  如来以此说
  道意所游生  世尊有开化
  故分别此慧  清净之明哲
  彼解道意者  智圣不可获
  若致得知轨  心觉五事空
  空者不知空  寂定非不言
  悉除一切音  故赞唱空法
  捉空无所得  未尝能获者
  假使不可持  则知为空义
  设有解是五  分别了空慧
  成得无放逸  则不自侵欺

  尔时五亿比丘志怀持信。即从坐起住世尊前。叉手自归。异口同音。而歌颂曰。
  今世尊大圣  蠲除诸狐疑
  平等觉所宣  志立于大道

  复有五亿比丘。闻是之说皆悉奉行。悉住佛前。等心颂曰。
  唯世之光耀  吾今离犹豫
  圣尊之所叹  分别佛大道
  志愿奉法迹  正慧无挂碍
  道德自然成  开化诸十方

  复有千亿比丘怀八等想。闻此叹颂即从坐起叉手而立。俱歌颂曰。
  志所怀八等  今则释疑网
  心已分别了  所因见八等

  复有十亿比丘怀道迹念。自从坐起。叉手而立。同说偈曰。
  导师及吾类  以获致法明
  乃知平等觉  所因演道迹

  复有二百五十万比丘。志怀往来心。则从坐起叉手自归。同叹颂曰。
  我等本依倚  志怀往来心
  今日永无难  存亡无放逸

  复有五十亿比丘。怀不还想。而说颂曰。
  导师尊无上  今日无调戏
  永舍诸果想  致圣导光耀

  复有三十五亿比丘。怀无著想兴立四禅。即从坐起。叉手说是偈曰。
  今吾不犹豫  逮致无余法
  解诸乘平等  譬之若如幻

  复有五十八亿比丘。意怀声闻即从坐起叉手而立。则赞颂曰。
  吾等犯斯言  意欲度众生
  所演谓声闻  今日乃达知

  复有五亿比丘。即从坐起。兴缘觉想叉手而立。同心颂曰。
  今日乃目睹  缘觉之所因
  世尊分别说  缘觉无思想

  复有百万比丘尼。谓成道迹往来不还无著果想。即从坐起叉手而立。说是颂曰。
  吾了平等法  则舍女人身
  各各成佛圣  当为世最上

  复有八百八十万清信士清信女。悉怀道迹想往来不还念。即从坐起叉手立佛前。心同意等俱共颁宣。而颂曰。
  吾等念心净  譬如琉璃器
  于是当舍家  兴佛之法教

  复有六十亿垓彼诸天人。住于虚空而雨天华。散于佛上俱供养世尊。即下叉手立于佛前。而歌颂曰。
  吾本怀诸乘  果想亦如是
  今日以永除  觉成无上道

    阿惟越致遮经降魔品第十二

  于时无数百千比丘。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阿难律。离越劫宾奴等。从坐起叉手而立。白世尊言。吾等今日圣道具足。不违大意。降弃魔怨。备究五逆得悉五乐。成就邪见舍离正见。吾等今日已害无数万千人命。悉成佛道至无余界而已灭度。时世尊默然。于是众中无量百千诸来在会。闻此所言而皆狐疑。此谓何乎。义所趣耶。心怀瞑然。如阿罗汉。乃兴此言。岂况凡夫。住者直立。坐者默坐。不能起立。贤者阿难承圣尊旨。悉知无数百千诸众心之所念。问文殊师利曰。闻耆年言会者皆疑。不审所论为何归趣。又佛世尊默然不言。文殊师利乃曰。唯仁阿难。此经名曰不退转轮菩萨之地。是耆年等所可讲说。诸得不退菩萨大士目睹信耳。阿难又问。耆年何故说此言耶。世尊默然。此耆年等于无上正真不退转也。答曰唯然。当成正觉不复回还也。文殊师利谓贤者阿难。无黠之行则曰其母。是诸人者。究尽除害。无善思想贪著情色。斯则为父。除不善想远诸情念。至无著意释凡夫法。洗荡不净想别圣俗。碎破众念不坏大法。兴如来意以除诸想。于一切法无所从生。是故耆年讲说此语。吾等今日具足五逆。所以然者逆无往反。耆年所言成五乐者。察其五乐皆如梦幻影响野马。了知此慧行无缺减则为五乐。所以者何。无有根本。设无其源则为尽除。乃应平等。讲具圣慧即逮法忍。此者名曰五乐备足。耆年所说。吾等今日得离正见住邪见者。睹一切法皆处邪见。欺哉诸法诈妄至诚。尽无所有。譬之虚空。非有像貌。虚实去来悉无归趣。不可将护。所以者何。其本自然。计此诸法则皆平一。如诸法等邪见亦然。此比丘辈非等无邪。所以者何。以离诸想致佛圣道。获众觉法饱满经义。而无所得。是故阿难。是诸比丘悉共说言。吾等今日具足邪见释于正见。此耆年等所谓今日吾等害无数百千人命。说斯语时。不可计无数千万人神。闻之诸法譬若如幻梦影响野马。蠲除人想。无有吾我。远寿命人。超众德本。发大道意。无所殖种。兴修道义。及余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舍我人寿无身之想。不复频更终始之患。所以者何。无我人想不尽想永尽无余。逮致究竟不起法忍。故说此言。吾等今日害无数百千人命。斯诸耆年属者所云今日吾等逮得佛道。致无余界而灭度者。开化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佛说阿惟越致遮经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