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 (TXT全文下载)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因其所大而明之,得一者天地王也。天大能覆,地大能载,王大能法地则天行道,故云亦大也。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王者,人灵之主,万物系其兴亡,将欲申其鉴戒,故云而王居其一,欲警王令有所法,谓下文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谓王也,为生者先当法地安静。既尔又当法天,运用生成。既生成已,又当法道,清静无为,令物自化。人君能尔者,即合道法自然之性。
  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者制轻,故重为根。静者持躁,故静为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辎,车也。重者,所载之物也。轻躁者贵重静,亦由行者之守辎重,故失辎重则遭冻馁,好轻躁则生祸乱。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人君者,守重静,故虽有荣观,当须燕尔安处,超然不顾也。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奈何者,伤叹之辞也。天下者,大宝之位也。言人君奈何以身从欲,轻用其身,令亡其位也。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君轻易,则人离散,故失臣。臣躁求,则主不齿,故失君。
  善行章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
  於诸法中体了真性,行无行相,故云善行。如此则心与道冥,故无辙迹可寻求。
  善言无瑕谪。
  能了言教,不为滞执,遣象求意,理证言忘,故於言教中无瑕疵谪过。
  善计不用筹算。
  能了诸法本无二门,一以贯之,不生他见,故无劳筹算,自能照了,既无计算,非善而何?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
  兼忘言行,不入异门,心无边境之迷,境无起心之累,虽无关键,其可开乎?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体了真性,本以虚忘,若能虚忘,则心与道合,虽无绳索约束,其可解而散乎?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以圣人常用此五善之教以教之,故无弃者。
  是谓袭明。
  密用曰袭,五善之行在於忘遣,忘遣则无迹,故云密用。密用则悟了,故谓之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师,法也。资,取也。善人可师法,不善人可取役使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此章深旨,教以兼忘,若存师资,未为极致。今明所以贵师为存学相,学相既空,自无所贵,所以爱资为存教相,於教忘教,故不爱资。贵爱两忘,而道自化。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师资两忘,是谓玄德。凡俗不悟,以为大迷,故圣人云虽知凡俗以为大迷,以道观之,是为要妙。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雄者,患於用牡,故知其雄,则当守其雌,谦德物归,是为天下溪谷,则真常之德不离其身,抱道含和,复归於婴儿之行矣。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能守雌静,常德不离,德虽明白,当如暗昧,如此则为天下法式。常德应用,曾不差忒,德用不穷,故复归於无极。忒,差也。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德虽尊荣,常守卑辱,物感斯应,如谷报声,虚受不穷,常德圆足,则复归於道矣。朴,道也。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含德内融,则复归於朴。常德应用,则散而为器,既涉形器,必有精粗,圣人用之,则为群材之官长矣。
  故大制不割。
  圣人用道,大制群生,暄然似春,蒙泽不谢,动植咸遂,曾不割伤。
  将欲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者,大宝之位也,有道之人,必待历数在躬,若暴乱之人,将欲以力取而为之主者。老君戒云: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
  大宝之位,是天地神明之器,谓为神器,故不可以力为也。故曰为者败之,此戒奸乱之臣。
  执者失之。
  历数在躬,已得君位,而欲执有斯位,凌虐神主,天道祸淫,亦当令失之。此戒帝王也。
  故物或行或随,或煦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欲明为则败,执则失,故物或行之於前,或随之於后,或煦之使暖,或吹之使寒,扶之则强,抑之则弱,有道则载事,无德则隳废。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圣人睹或物之行随,知执者之必失,故去其过分尔。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人臣能以道辅佐人主者,当柔服以德,不用甲兵之威,取强於天下。何则?兵者凶器也,战者危事也。抗兵加使,彼必应之,其事既好还报,则胜负之数,未可量也。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军师所处,战则妨农,农事不修,故生荆棘。兵气感害,水旱继之,农废於前,灾随其后,必有凶荒之年。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善辅相者,果於止敌。盖在於安人和众,必不敢求胜取强。故虽果於止敌,敌不为寇。慎勿矜功伐取,以自骄盈,骄则败亡,故为深戒。—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
  前敌来侵,不得休止,故用兵以止之,如是则果在於应敌,非果以取强也。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物之用壮,由兵之恃强。物壮则衰,兵强则败,是谓不合於道,当须早止不为。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佳者,好也。兵者,谋略也。凡人修辞立诚,不能以道德藏器,而以兵谋韬略为好。谋略之用,只在於攻取杀伐,故为不善之材器。凡物尚或恶之,是以有道之人不处身於此尔。
  是以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左,阳也。阳和则发生,故平居所贵。右,阴也,阴凝则肃杀,故用兵所贵。
  兵者,不祥之器。
  祥者,善也。好兵者尚杀,故为不善之材器也。
  非君子之器。
  君子以道德为材器,不贵兵谋。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夷狄内侵,故不得已。善胜不争,是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
  制胜於敌,必哀其人,故不以为美也。夫胜必多杀人,若以胜为美者,是乐多杀人,乐多杀人,人必不附。欲求得志,不亦难乎!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
  偏将军卑而处左者,不专杀人。上将军尊而处右者,主兵谋也。
  言以丧礼处之。
  丧礼尚右,今上将军居右者,是以丧礼处置之。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
  以生灵之贵,而交战杀之,有恻隐之心,故以悲哀伤泣之尔。
  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勇士雄,入战而获胜,胜则受爵,居於右位,尚右非吉,是以丧礼处之。但以为不祥之器,亦何必缟素为资。
  道常无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
  道以应用为常,常能应物,其应非一,故於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朴,妙本也,妙本精一,故云小。而应用匠成,则至大也,故无敢以道为臣者。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侯王若能守道精一,无为而化,则万物将自宾服矣。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侯王若能抱守精一,是地平天成,交泰致和,故降洒甘露。夫甘露既降,萧兰俱泽,不烦教令,而自均平。取譬侯王,称物平施。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人君以道致平,始能制御有名之物,故有名之物,亦尽为侯王所有矣。既,尽也。
  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若侯王能制有名之物,则夫有名之物,亦将知依止於侯王,知依止有道之君,所以无危殆之事。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天降甘露,以瑞有道,故譬有道之君,在宥天下,天则应之,犹如川谷与江海通流尔。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者役用以知物,明者融照以鉴微,智则有所不知,明则无所不照。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制胜人者,适可谓有力。能自胜其心使柔弱者,方可全其强尔。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知止足者无贪求,可谓富矣。强力行者不懈怠,可谓有志节矣。
  不失其所者久。
  知足强力,不失其所恒,则是久於其道者。
  死而不亡者寿。
  死者分理之终,亡者夭枉之数,寿者一期之尽,夫知人胜人,必招殃咎,知足强力,动得天常。得天常者,死而不亡。是一期之尽,可谓寿矣。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道泛兮,无系而能应物,左右无所偏名矣。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言万物恃赖冲用而生化,而道不辞以为劳,功用备成,不名己有。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
  爱养群材而不为主宰。於物无欲,则可名於小,言不可名小。
  万物归之,不为主,可名於大。
  爱养之,故万物归之,有万不同,而不为主,可名为大。非小非大,所以难名。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是以圣人法道忘功,终不自为光大,故能成其光大之业。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
  大象,大道也。帝王执持大道,以理天下,则天下万物归往矣。
  往而不害,安平泰。
  物往而不伤害,则安於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乐,音乐也。饵,饮食也。言人家有音乐饮食,则行过之客皆为之留止。如帝王执道以致平泰,亦为万物所归往矣。故人君体道清静,淡然无味,始除察察之政,终化淳淳之人,故下文结云用之不可既也。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人君以道德清静为教,初出於口,淡乎其无味,不似俗中言教,有亲誉畏侮等也。
  视之不可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以道镇净,初无言教,故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淳风大行,万物殷阜,岁计有余,故用不可既。既,尽也。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经云:正言若反,《易》云:巽以行权。权,反经而合义者也。故君子行权贵於合义,小人用之则为诈谲。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信矣。故老君前章云执大象,斯谓之实。此章继以歙张,是谓之权。欲量众生根性,故以权实覆却相明,令必致於性命之域。而惑者乃云非道德之意,何其迷而不悟哉?故将欲歙敛众生情欲,则先开张,极其侈心,令自困於爱欲,则当歙敛矣。强弱等义,略与此同。此道甚微,而效则明着,故云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巽顺可以行权,权行则能制物,故知柔弱者必胜於刚强矣。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脱,失也。利器,权道也。此言权道不可以示非其人,故举喻云:鱼若失渊,则为人所擒,权道示非其人,则当窃以为诈谲矣。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妙本清静,故常无为。物恃以生,而无不为也。侯王若能守道无为,则万物自化。君之无为,而淳朴矣。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言人既从君上之化,己无为清静而复欲动作有为者,吾将以无名之朴而镇静之。无名之朴,道也。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言人君既以无名之朴镇静苍生,不可执此无名之朴而令有迹,将恐寻迹丧本,复入有为,故於此无名之朴,亦将兼忘,不欲於无欲,无欲亦亡,泊然清静,而天下自正平矣。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之二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之三
  德经上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德者道之用也,庄子曰:物得以生谓之德,时有淳漓,故德有上下。上古淳朴,德用不彰,无德可称,故云不德,而淳德不散,无为化清,故云是以有德。建德下衰,功用稍着,心虽体道,迹涉有为,执德可称,故云不失。迹涉矜有,比上为粗,故云是以无德也。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知无为而无为者,非至也。无以无为而无为者,至矣。故上德之无为,非徇无为之美,但含孕淳朴,适自无为,故云而无以为,此心迹俱无为也。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下德为之者,谓心虽无为以功用彰着,而迹涉有为,故云为之。言下德无为而有所以为,此心无为而迹有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仁者兼爱之名,下德衰而上仁见,所以为兼爱之仁,故云为之。行仁而忘仁,亦欲求无为,故云而无以为。此则心有为而迹无为也。且上仁称无为者,据迹欲无为而方上义尔,未可以语下德之有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义者裁非之义,谓为裁非之义,故曰为之。有以裁非断割,令得其宜,故云而有以为,此心迹俱有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六纪不和,则为礼以救之,故曰为之。礼尚往来,不来非礼,行礼於彼,而彼不应,则攘臂而怒,以相仍引也。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失道者,失上德也,上德合道,故云失道。无道德仁义者,时俗夷险之名也,故道衰而德见,德衰而仁存,仁亡而义立,义丧而礼救,斯皆适时之用尔。故论礼於淳朴之代,非狂则悖,忘礼於浇漓之日,非愚则誙,若能解而更张者,当退礼而行义,退义而行仁,退仁而行德,忘德而合道,人反淳朴,则上德之无为也。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制礼者,为忠信衰薄而以礼为救乱之首尔,用礼者,在安上理人,岂玉帛云乎哉!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识者,人之性识也,谓在人性识之前,而制此检外之礼,虽欲应时,实丧淳朴,故云道之华。礼以救乱,所贵同和,而失礼意者,则将矜其玉帛,贵其跪拜,如此之人,故为愚昧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有为者,道之薄。礼义者,德之华。故圣人处无为之事,其厚也,不处其薄矣。退礼义之行,其华也,自居其实矣。
  故去彼取此。
  去彼华薄,取此厚实。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
  一者,道之和,谓冲气也。以其妙用在物为一,故谓之一尔。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
  物得道用,因用立名,道在则名立,用失而实丧矣。故天清、地宁、神灵、谷盈,皆资妙用以致之,故云其致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得一者不可矜其用,故戒云:天无以其清而矜之,将恐分裂;地无以其宁而矜之,将恐发泄;神矜则灵歇,谷矜则盈竭,物矜则生灭,侯王矜其贵,则将颠蹶矣。圣教垂世,本为生灵,虽远举天地之清宁,而会归只在於侯王守雌用道尔,故下文云。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侯王贵高,兆民贱下,为国者以人为本基,当劳谦以聚之。令乐其恺悌之化,不有离散。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
  孤寡不谷,则凡情所恶,侯王自称,以谦为本。非乎者,明是以贱为本尔。
  故致数舆无舆。
  数舆则无舆,轮辕为舆本,数贵则无贵,贱下为贵本。辕为舆本,当存辕以定舆,贱为贵本,当守贱以安贵。将戒侯王,以贱为本,故致此数舆之谈也。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琭琭,玉貌,落落,石貌。以贱为本。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
  此明权也,反者取其反经合义。反经合义者,是圣人之行权,行权者是道之运动,故云反者
  道之动也。
  弱者道之用。
  此明实也。弱者取其柔弱雌静,柔弱雌静者,是圣人处实。处实者,是道之常用,故云弱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天实之於权,犹无之生有,故行权者贵反於实用。有者必资於无,然至道冲寂,离於名称,诸法性空,不相因待,若能两忘权实,双泯有无,数舆无舆,可谓超出矣。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了悟故勤行。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中士可上可下,故疑。疑则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迷而不信,故笑。
  不笑不足以为道。
  不为下士所笑,不足以为玄妙至道也。
  建言有之。
  建,立也。将欲立言,明此三士於道不同。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士勤行,於明若昧,於进若退,於夷若颣,故中士疑而下士大笑之。
  上德若谷。
  虚缘而容物。
  大白若辱。
  纯洁而含垢。
  广德若不足。
  大成而执谦也。
  建德若偷。
  立功而不衒。
  质真若渝。
  淳一而和光。
  大方无隅。
  不小立圭角。
  大器晚成。
  且无近功。
  大音希声。
  不饰小言说。
  大象无形。
  故能应万类也。
  道隐无名。
  功用不彰,无名氏。
  夫唯道,善贷且成。
  虽隐无名氏而实善,以冲和妙用资贷万物,且成熟之。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一者冲气也,言道动出冲和妙气,於生物之理未足,又生阳气,阳气不能独生,又生阴气,积冲气之一,故云一生二。积阳气之二,故云二生三也。
  三生万物。
  阴阳含孕,冲气调和,然后万物阜成,故云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得阴阳冲气生成之故,故负阴抱阳,含养冲气,以为柔和也。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万物皆以冲和之气为本,而冲气和柔守本者,当须谦卑柔弱,故王公至尊,而称孤寡不谷者,以谦柔为本故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自损者,人益之。自益者,人损之。
  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
  老君云:人君所欲立教教人者,当以吾此柔弱谦卑之义以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强梁之人,动与物亢,求益而损,物或击之,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吾见强梁者亡,柔弱者全,故以柔弱之教为众教之父也。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之至柔者,正性也。若驰骋世务,染杂尘境,情欲弃塞,则为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於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无有者,不染尘境,令心中一无所有。无间者,道性清静,妙体混成,一无间隙。夫不为可欲所乱,令心境俱静,一无所有,则心与道合,入无间矣。故圣人云吾见身心清静则能合道,是知有为之教,不如无为之有益尔。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言天下众教,少能及之者。
  名与身孰亲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
  名者实之宾,世人徇名以亡身,设问谁亲,欲令去功与名,而全其真尔。
  身与货孰多。
  徇名者将以求财,财得而亡身,设问孰多,欲令掷玉毁珠,以全其和。
  得与亡孰病。
  问得名货与亡名货,孰者病其身?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甚爱名者,必劳神,非大费乎?多藏货者,必累身,非厚亡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者,不甚爱。知止者,不多藏,既无辱殆,故可长久。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学行大成,常如玷缺,谦则受益,故其材用无困弊之时。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禄位盈满,常若冲虚,俭不伤财,故所用不穷匮。
  大直若屈。
  直而不肆,故若屈。
  大巧若拙。
  巧不伤於分外,故若拙。
  大辩若讷。
  不饰小说,故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於躁胜者则寒,寒,薄也。於静胜者则热,热,和也。故若屈者大直,清静为正矣。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有道之主,无为化行,既不贪求,故无交战,屏却走马之事,人得粪除田园。
  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天下无道之君,纵欲攻取,故兵戎士马寄生於郊境之上矣。
  罪莫大於可欲。
  心见可欲,为罪大矣。
  祸莫大於不知足。
  求取不已,为祸大矣。
  咎莫大於欲得。
  殃咎之大,莫大於欲,於欲必令皆得,皆得则祸深,故云咎也。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物足者,非知足。心足者,乃知足。心若知足,此足则常足矣。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垂拱无为,不出教令於户外,是知治天下之道,人事和则天象顺,故不烦窥牖而天道可知。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若不能无为,假使出令弥远,其知治天下之道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出户,故云不行,无为淳朴,而知为理之道。
  不见而名。
  不窥牖,故云不见。人和天顺,而能名其太平。
  不为而成。
  不为言教,而天下化成。
  为学日益章第四十八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者,日益见闻。为道者,日损功行。益见闻为修学之渐,损功行为悟道之门,是故因益以积功,忘功而体道矣。
  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者,积功行,为道者,忘损之,虽损功行,尚有欲损之心,兼忘此心,则至於泊然无为。方彼镜象而无不应,故无不为也。
  取天下常以无事。
  无为无事,天下归怀,故可取天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有事则烦劳,烦劳则凋弊,故不足以取天下。
  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之心,物感而应,应在於感,故无常心。心虽无常,唯在化善,是常以化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欲善信者,吾因而善信之。不善信者,吾亦以善信教之,令百姓感吾德而善信之。
  圣人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
  圣人在理天下,化引百姓,常揲揲用心,令德善信而圣心凝寂,德照圆明,浑同用心,皆为天下,故云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百姓化圣德为善,故倾注耳目,以观听圣人。
  圣人皆孩之。
  圣人念彼苍生,犹如慈母,故凡视百姓,皆如婴儿。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
  了悟则出生,迷执则入死,正标也。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泛论众生当生安生得生理,处死顺死得死理,如此者,大凡十中有三人尔。
  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徇生太厚,以养伤生,既心矜此生,故动往死地,此则生理既失,死理亦亏,如此之辈,亦十中有三人尔。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设问所以动之死地,夫缘何故?但以其求生此生太厚之故。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善摄卫生理之人,心照清静,无贪取之意,则凡是外物不可加害,陆行不求遇虎兕,入军不被带甲兵,此不求害物也,则物无害心,故无投角措爪容刃之所矣。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夫何故?兕虎甲兵无容措之所乎?以其顺化无私,不以死为死,则物不得害其生,故云无死地也。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
  妙本动用降和气。
  德畜之。
  物得以生养万类。
  物形之。
  乾知坤作兆形位。
  势成之。
  寒暑之势各成遂。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万物由道德以生畜,故尊贵之。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道德之尊,非假爵命,但生成之功,被物而常,自然贵尔。
  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是以人莫不尊道而贵德也。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具如载营魄章所释,彼章言人修如道,此章明道用同人。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始者冲气也,言此妙气生成万物,有茂养之德,故可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万物既得冲和茂养,以知其身即是冲气之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既知身是冲气之子,当守此冲和妙气,不令离散,则终没其身长无危殆也。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兑,爱悦也。目悦色,耳悦声,六根各有所悦,则生祸患,是故塞之。不纵六根爱悦,则祸患之门闭矣,故终身不勤劳矣。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开张六根,纵其视听,以成济其爱悦之事,则常有祸患,故终身之不救尔。
  见小曰明。
  人能於事微小,则见而改行,可谓明。
  守柔曰强。
  守柔弱,则人不能加,可谓强矣。
  用其光,复归其明。
  见小则明,守柔则强,若矜明用强,将失守柔见小之义,故当用光外照,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