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解(宋陈象古) - (TXT全文下载)

  远必有极,极远必反,尽物之变通,复归於淳,故总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2。
  道者先天地生,故首言道大。天者轻清在上,重浊在下,朴散之所生,故次曰天大,又曰地大。王者稽至道之冲和,奉天地之生化,其大与天地等,故又曰王亦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谓不妄动也,迁动则轻生。静谓润默合道也,拾静则躁起。故道本无为,契乎重静。唯轻与躁,潜伏待时。根与君,言其所由兴也。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喻其所重不失常也。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喻其安静之得其所也。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王者治天下之大,当守其重,处其静,以镇轻浮,以杜僭躁,不可以欲之所纵,身之所贪,轻忽妄动而忘治天下之道,故欺以明之。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轻则道教不远,失於不密;躁则政教不详,失於广大。如是则奉上之道、御下之德不可保也。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内自施於心,外不彰其事,如无辙迹,莫能寻求此善行之要也。
  善言无瑕谪,
  教也可久,听者获全,瑕谪不兴,千里之外相应,此善言之要也。
  善计无筹筹,
  得失随事,成败在心,筹算繁多,何益智慧,此善计之要也。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关楗者所以为开闭之具也,无关楗,故不可开。譬如默运在心,言不出口,欲窥其事、测其理,必不可得矣。
  善结无绳约故不可解。
  《易》曰:水流湿,火就燥。此善结之至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心存救人,不限贤愚;心存救物,不限妍丑。此圣人常善之要也。
  是谓袭明。
  明则无不见於事理也。善行、善言、善计、善闭、善结,皆明者之所有也。辙迹、瑕谪、筹算、关挞、绳约,皆暗者之所恃也。袭则不遗忘於其心矣。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资,取也。善人可法,故曰师。不善人可以鉴诚,善人亦取之,故曰资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贵则有其善也,爱则喜於恶也,非大道之所可萌也。
  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内识於心,外忘其迹,众人见之,以为迷而不知,是大道之要妙。故曰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人莫不好为雄,雄则满而招损。圣人知雄之不可好,故守其雌,以其柔而有容,与物无竞。喻於溪者,容而不穷之义也。以为常德又不离异,还淳保素,归类婴儿冲和无为之时也。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白黑成形,故以式言之。荣辱无实,故以谷言之。法必有尽,虽不差忒,亦不可至於穷竭之时,盖守黑尚变通故也,故归於无极。谷亦空而能容,能容恐其不久也,故常德乃足。朴则道未散之时也,故论雄雌则以婴兑,论白黑则以无极,论荣辱则以朴,皆反本还元,未尝须突离於道也。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朴散为器,有用有形之至也。官长,治为器之主者。
  故大制不割。
  总其器之大小,任其才之长短,入用则合,任过则离,皆自然之道也,岂假圣人强力以割之哉。
  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书》曰:宣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岂得已乎?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言神器者不可测度其所用也,为之则小。苟道狭智穷,非神器之宜,故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败与失因有为,故执之所生矣。
  故物或行或随,或吻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各从物性,安於分定,因无为无执而然也。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此过常脸分之谓也。如是者何?由为之执之,不知其要故也。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佐,辅助也。辅助人主以治天下也,当不以兵强。昔苗民逆命大禹,舞干羽於两阶,七旬有苗格,是不以兵强者也。还,复也。兵虽杀害,不合於义,人情血气之所争胜,故报雠伺隙,洗怨乘间,日往月来,未易休息,此好还之明验也。
  师之所处,刑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言兵强之害如此之甚。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侨。
  善谓善佐人主者也。果,敢也,胜也,定也,克也。果而已者,果敢为之也。果者何?不矜不伐不侨是也。
  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
  既不矜不伐不侨,而敌强失道犹甚,则当兵革以平治之,是不得已而用之也。虽以兵胜,不自以为强,济之以柔和物壮则老
  所以来远而有容矣。,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广演其道之义也。壮则无以加益,故曰老。老则否於发生,故曰不道。不道则物无所依,故曰已。已,止息也。物无变通,遂至止息,则败坏以随之,非道之妙用也。
  三十一章
  夫佳兵,不祥之器#3。
  佳,大也。祥,吉也。以其大而不吉,故有道者不处也。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左,阳也。右,阴也。阴非道用之所宜也。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重言之者,明其实不祥,不可以为君子之器用也。
  不得已而用之,恬啖为上。
  此果而勿强者也。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兵必贵杀,非美事也。以为美者,违好生之德,张残贼之迹,非君子之器明矣。
  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
  害人者,人必害之,其事好还,故不可得志於天下也。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此言不可就凶而拾吉。就凶於哀伤,哭泣从之,非人情所乐。今迭言之者,明其兵不可恃,其理必然故也。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名不可定,非常名也。通变应用,不一其处,故曰无名。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朴者,道未散之时也。未散则莫测其状,故可以小言之。化及於物,广大无所不被,故天下不敢臣。臣以喻下之义也。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如朴而守之,淳素不乱,万物伏从其化,如道之妙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相和合之至也。甘露言至和之及於下也。人莫之令,非人力能强也。自均则及物无偏无党矣。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天地既判,名从此制,必有资始。资生之繁,岂无名而可言乎?
  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物既众而名既多,在知止以御之。不知止则物穷而塞,所以危亡之几生焉。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川谷之所容江海,所润於物,无纤毫之遗,故取以为喻。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智与力,行於外者也。明与强,行於内者也。明则省己无遗,强则进道有渐。
  知足者富,
  得一不求二,自足於心,所以为富不在多也。
  强行者有志。
  在心为志,强行大道亦在内,明非志而何哉。
  不失其所者久,
  得其所则安於道,安於道则可久矣。
  死而不亡者寿。
  死不可免,形气斯尽,有生者之常也。其不亡者,因自知自胜,知足强行,不失其所而有存焉,此为寿之实也,非世人百岁之斯可同日而语也。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人能弘道,道不离於人,取之则来,行之则是,不逆於理,故曰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不言己之能生也。
  功成不名有。
  不自有其成功也。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物由道生,不自为主,其施甚广。
  常无欲,可名为小。
  无欲观妙,乃道之几。可名於小,其朴若全。
  万物归之不为主,可名为大#4。
  万物归己之恩,不自侍其功, 冲而用之,物莫能测,故可名为大。
  三十五章
  执大象大象
  天下往。大道之象也。执之则行之至也,非固执之谓也。天下从其不逆不忤也。
  往而不害,安平泰。
  从其象,顺其化,故获安泰而无危亡祸患矣。
  乐与饵,过客止。
  乐与饵,喻也,人之所共好者也。过客止,不敢以为主甚矣。过客虽止,明亦不可久也。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出口则言之详也。假言以明道,明道必淳素为上,故淡乎不可以求其味也。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用之不可既。
  道非常道,名非常名,故明目聪耳者无所施其功矣。用本在心,化必及物,与道默运岂有尽哉,故曰用之不可既。
  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张极者必歙,强极者必弱,兴极则必废,与极者必夺,皆自然之理也。圣人先见前知,因於明照,故曰是谓微明。微妙用明,无幽不睹,众人之见难与雷同。
  柔弱胜刚强。
  古人有言:太山之雷穿石,覃极之统断干。亦自然之理也。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喻也。鱼不可脱於渊,亦犹人不可离於道,一也。利器,以道为之者也。众人请於成事,固不可以晓近之迹示於人矣。
  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万物自化,故无不为,非道之自有为也。侯王,治天下者也。与道合契则万物各正性命,顺而不逆矣。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将,大也。欲无穷限,随爱恶而生之,不镇则易反终乱。朴,淳一不动 之机也。上之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此镇之之要也。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无名之朴,不欲是也。
  不欲以静不欲者
  天下将自正。不失本来清净也。既清净,则无浊恶之邪以及万物也。
  道德真经解卷上竟
  #1也:疑应作『 之』。
  #2据通行本,此句之后有经文: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3据通行本,此句之后有经文: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据通行本,此句之后有经文: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真经解卷下
  丞议郎陈象古解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不德者谓不自矜其德,故人仰其德而归之。不失德者谓自矜其德而息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故人观其所为而轻之,安可更以德言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又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默运元化,包藏在心,物顺其理,不假自为,以彰於外,是无所为者也。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以其不失德,故为之以为累,道数不远,智慧不明故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仁者好生恶杀,其施设已及於万物也,故曰为之。不自矜侨,物,不见其迹,故曰无以为。义谓裁断取与合宜以是之,故义之及物,是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仍,重也,频也。礼以治人,使人服礼,中礼则是,不中礼则非,是非必争,不应外教,唯威能整,故曰攘臂而仍之。重则不一,频则不苟,必使之从礼,则失自然之道也。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全则德与仁义礼可包而一之。今失道则事以类分,则德见而独行,有为有用,理非,自然,故德失则求之於七,仁失求之於义,义失求之於礼。泛别既异,就薄转多,虽欲一之,固不可得,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前识者谓事前之知识也。识其终善而行之,如草木之英,是道之华见於外也。暗於终恶而行之,亦不可掩,故曰愚人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厚者,无瑜於道也。薄者,下德也,仁也,义也,礼也。实者,内之所施,冲和之道也。华者,外之所施,常行之事也。无为清静,何假於华,故处厚处实矣。
  故去彼取此。
  彼谓下德上七上义上礼。此谓大道上德。以理观之,其去取者岂可以乱乎。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
  一者,大道之妙用也。致,至也,至其妙用之理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裂则不全,发则不静,歇则不久,竭则易崩,灭则不继,蹶则不安,皆失道所致也。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物理相续,其势然也。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
  是用贱下之道者也。自谓孤寡不谷,谦之至也。《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而光,卑而不可瑜,君子之终也。非乎者不可以为非也。
  故致数舆无舆。
  上古圣人观转蓬,始以为轮,轮行不可载,因物生智。后为之舆,用舆以载物,物至则拾舆,虽数舆不一,舆岂自矜其用乎,竞无舆也。王侯之功,济物者甚大,自谓孤寡不谷,舆无舆何以异哉。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琭琭,玉之美容也。落落,石之美状也。虽外见其美,而内无变通以济之,故不欲如玉石之有外容状也。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物极则反,道非随物而极,故知为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道之行也,与物无竞,知雄守雌,故知为道之用矣。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生则为有,不生则无,利害相因,存亡相继,唯反者弱者理契於无。
  四十-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信悟之至也。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信不厚而悟未至也。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不信不悟,理故如是。
  建言有之;
  有所据也。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颜,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外迹浅近,内融几微,知几守微,故不可测。
  夫唯道,善贷且成。
  贷则假於物而不穷,成则全其妙而不败矣。
  四十二章
  道生一,
  一谓璞之始也。
  一生二,
  天之体也。
  二生三,
  地之形也。
  三生万物。
  天地既判,万物遂生,情欲之繁,不能守一矣。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阳,道之妙用也。负则在外,抱则在内,冲而用之,不失其和者也。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冲和之至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道之所在,不可测度,损益盈虚,相续不已。
  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
  言其教有所始,有所起, 教以冲气为和也。义,宜也。我,道之所在也。人用其教,亦由我随物宜而教之也。
  强梁者, 不得其死。
  强梁则不任自然也,非冲和之妙用也。不得其死则不复能全其生理者也。
  吾将以为教父。
  凡称父母者, 皆喻其始生之义也。以为教父,本其教兴之始也。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道性虚无微妙,可不谓之柔乎?与物无竞,用之则行,拾之则藏,可不谓之坚乎?
  无有入於无间,
  无有,妙用之道。无问,无所不通,不可隔塞也。妙用道行则通变不测,可以全微妙之理矣。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无为之益,达道者觉之,非众人之易悟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 语》曰:天不言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故及者少也。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名者,道之华。货者,道之妄。得者,道之累。身者,道之本。有身则可以视教行道,故名不亲於身,货不多於身,得不安於亡也。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恐失其爱者,必耗散其精。恐失其藏者,必心常不足。故有大费之悔,厚亡之忧焉。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则不甚爱也。知止则不多藏也。契道合教,虽不欲长久,其可得乎?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若缺、若冲,不自满假之谓也。如是则不弊不穷骨矣。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屈则不直,拙则不巧,讷则不辫。直有时而彰,巧有时而行,辫有时而设。圣人深於道妙,藏用待时,故能如此。
  躁胜寒,静胜热,
  必然之理也。
  清静为天下正。
  清静,无为之所致也。我无为而民自正,故清静可为天下正矣。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有道者以清静为用,心存不争,故却走马。天下无事,人悉好生,故可以粪田畴,美土疆,以自足食而实其腹也。无道则嗜欲共兴,处於必争之地,大则兵戈以相好胜,故戎马生於郊,以其不拾斗乱也。
  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可欲者,以名为亲者也。不知足者,以货为多者也。欲得者,以得为病者也。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者,有一而不望二,有少而不望多,外境纷纭,内明了悟,一与少犹之以为累,况不足乎?故知足者常足
  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圣人得一以为天下正,故不假户牖而所知所见愈远矣。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耳目之所接者有渥,故曰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道博者知其行之动止,见其名之孚伪,请其成之大小,所以不待自行而知,不待自见而名,不待自为而成也。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学者有渐,从少至多,故曰有益。道成则藏其用,秘其明,故曰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虚无清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故不畏损。损而至於无为,是道之微妙也。无为而无不为,如损之而无所损也。
  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因物有治,随事而教,故无常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言均一,无爱恶也。有德之善,有德之信,故不分别而天下以为善,以为信。
  圣人在天下喋喋,为天下浑其心。
  惵惵,思惧貌。《易》曰: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以百姓心为心者,不自明其心之所能也。浑则与百姓外同其迹而内异也。
  百姓皆注耳目,
  信顺怀仰之至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注耳目而未知心之渊默矣。
  圣人皆孩之。
  言百姓随教顺治,未有所能,如孩童之就乳不难率也。
  五十章
  出生入死,
  万物出则生,入则死,自然之道。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言其类异而事不异也。
  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言不出於生死之徒也。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物性本不生不死,专用死以为死,是故以生为生,随生而死,随死而生,是厚於生也,故曰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不生不死,内明常存,外境之来,於我何有。故兕虎甲兵无所能及矣。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以其不生,故无死地。玄机妙理,悟者知之。
  五十一章
  道生之,
  大道也,始於道也。
  德畜之,
  上德也,善於容物,故归於德。
  物形之,
  能生而在地各自成形。
  势成之。
  顺於生畜,赋分类聚。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由道而生,仰德之育,故有尊贵之常。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天下之所尊贵者,官爵而已。道德无形,人莫能爵之,是不可以洛之义也,如是则出於自然。
  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皆自然之常理也。
  生而不有,为而不侍,长而不宰,
  不自有其功之至也。
  是谓玄德。
  不可以测度故也。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始於道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曰为天下母也。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万物本道而生,得其母之义也。见万物已生之众,是知其子之义也。万物有穷尽之时,而人道无休息之理,是复守其母之义也。如是则没身,岂有危殆以相及乎。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塞其兑者,欲心不兴於内也。闭其门者,常邪自施於外也。动,劳也。不劳苦而可保淳和之道。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开其兑者,道不全也。济其事者,施为不穷也。不可救者,入患难而不复安强矣,故曰不救。
  见小曰明,
  常人忽於小而重於大。干云之木起於葱青,千里之涂始於足下,此见小之义也。预识先知,非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道德真经解(宋陈象古)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