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辑要 - (TXT全文下载)

相连处,特是引带,赏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而未偿乱其法度。张颠、怀素最号野逸而不失此法,近代山谷老人自谓得长史三昧草书之法,至是又一变矣。流至于今,不可复观。唐太宗云,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恶无骨也。大抵用笔有缓有急,有有锋有无锋,有承接上文,有牵引下文,乍徐还急,忽往复收,缓以仿古,急以出奇,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横斜直曲,钩环磐纡,皆以势为主,然不欲相带则近于俗,横画不欲太长,长则转换迟,直画不欲太多,多则神痴。意尽则用悬针,意未尽须再生笔意,不若用垂露耳。——姜尧章《续书谱》
  八分书叙论
  为八分之说者多矣。一曰东汉上谷王次仲以隶字改为楷法又以楷法变八分,此蔡希综之说也。一曰去隶字八分取二分,去小篆二分取八分,故谓之八分,此蔡琰述父中郎邕语也。前世之善书类能言其道矣。然自汉以来至唐千百载间,金石遗文所载,特存篆隶行草。所谓有八分者何有,至唐则八分书始盛,盖典型、盖类隶而变方,废非得势不古不严,岂在唐始有之耶?杜甫作八分歌,盛称李潮、韩择木、蔡有粼,是皆唐之诸子,而今所存者,又皆唐字,则希综蔡琰之论安在哉。盖古之名称与今或异,今所谓正书则古所谓隶书,今所谓隶书则古所谓八分,至唐则犹有隶书中别八分以名之,然则唐之所谓八分者,非古之所谓八分也。御府所藏八分者四人,曰张彦远,曰贝冷(缺),曰于僧翰,曰释灵溪,是四子皆唐明矣,故不得不辩,以诏后世云。——宣和书谱
  又
  篆势有转无折隶笔有折无转分则兼之。
  学八分书法
  童子二十四至二十五岁当学八分。其法先大后小,当法唐明皇泰山碑铭(书本不古不严易学故录之)北海相景君碑鸿都石经堂道令费凤碑阴——徐谓《笔道通言》
  字原七辩
  八分者,汉隶之多有挑法者也,比秦隶则易识,比汉隶则微似篆,若用篆笔作汉隶字即得之矣。八分与隶,人多不分,故言其法。又汉隶者,蔡邕石经及汉人诸碑之字是也,此体最为后出,皆有挑法,与秦隶同名其实异,写法载前。——吾丘衍三十五举之中不再述。
  隶书叙论
  秦并六国一天下,欲愚黔首,自我作古,往往非昔而是,故以李斯变大篆,程邈作棣文种种,有不胜言者,然而或足以垂法而利民,宜后世有取焉。此隶所由,起初邈以罪系云阳狱,覃思十年,变篆为隶得三千字,一日上之始皇,称善,释罪,用为御史。当时此书虽行,独施于隶佐,故名曰隶,又以赴急速官府刑狱间用之,余尚用篆,此天下始用隶字之初也。然而后世人发临溜篆得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棺上有文顶起字同今隶,称胡公先始皇时已四百余年,何为已有隶法,岂是书元与篆籀相生,特未行于时也。若邈者既知此体,乃自作一家法而上于秦,特以解云阳之难耳,不然胡公之棺何有是哉。其后汉有蔡邕、魏克当时得其遗法,笔笔飞动,点画间一一成形,断笔墨本几满天下历千余年,精神如在,学者仰之,如景星凤凰,争靓为快,岂可多得欤。然斯道高古,非世俗通行之书,以故阙然不讲久矣。唐开元年时,主懕然知隶字不传,无以矜式后学,乃诏作字统四十卷,专明隶书,于是间得人以应其求,乃韩择木之徒是矣,然则学之兴废,系其时哉。——宣和书谱
  古隶今隶
  古帖隶书自是今之楷书。孙过庭谓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所指元常隶书即今所传力命宣示二贴,是以真行为隶(李贽颖语)。
  陈隋间,正书结字,断尚方而不尚圆,犹依摹汉隶一二,唐初亦尔也,及欧阳率更、虞永兴乃易为长,汉款遗意无存矣。(同上)
  今之楷书不宜谓之楷,只谓之今隶,而汉之隶为古隶,后人论隶书形势,曰蚕头燕尾,斩钉截铁,又云摧锋折剑,落点星垂,皆是吴文定公跋褚遂良书云,书家谓作真字,能写篆隶法则高古,今观褚公所书益信。(同上)
  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在不匾,挑拨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书体,括云方劲古,斩钉截铁备矣。——吾丘衍学古编三十五举之一
  篆书叙论
  篆书者,从来远矣。其古文科斗之书,已见于鼎彝金石之传,期间多以形象为之,而文彩未血也。自上而下,文科斗之法发达而后世易以大篆,实出史籀也。籀在周宣王时为太史氏其书,今之所存者,石鼓是也。以其籀之所创,故名之曰籀书,以其为太史氏而得名,故又谓之曰史书。若夫小篆则又出于大篆之法,改省其笔画而为之。其为小篆之祖,实为李斯始。然以秦穆公时,诅楚文考之则字形真,是小篆,疑小篆已见于往古而人未之宗师,而独李斯擅有其名。
  按:秦初并天下,丞相李斯考其不与秦文合者,当时字画惟古文与大篆耳,至李斯别为小篆,以异之耶。自斯而汉,至汉得以许慎,魏得一韦诞,而风流文物犹足以追法古而名一世,信斯文出特非小补。至汉魏以及唐室千载间,寥寥相望而终,唐室三三百年间,又得一李阳冰,篆迹殊绝,自谓仓颉后身,观其字,真不愧古作者。五代时南唐伪主李煜割据江左,轻如鸿毛,有一徐铉,篆画高古,人亦为之改观,信此学之,在世其存亡,与人为轻重也,至于今益端献王及章友直皆以篆学得名,傑然成一家法令,得其自唐以来七人,隶之于左,曾非滥竽以进者,若罗英之徒,为种种形似,远取名以流世,如所谓仙人务光偃薤之篆,是皆不经之语,学者羞之,故不录。——宣和书谱
  大篆
  按:大篆者,周宣王太史籀所作也,或曰柱下史始变古文或同或异谓之篆。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甄丰定六书。三曰篆书八体书法,一曰大篆,又汉艺文志史籀十五篇,以史官制之,用以教授,谓之史公,凡九十字,秦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又汉文帝主遵严延年并工史书是也。秦楚书惟易与史篇得全吕氏春秋云,仓颉造大篆,非也,若仓颉造大篆,则置古文何地。所谓籀篆,盖其子孙是也,史籀即大篆祖也。
  籀文
  按:籀文者,周太史籀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七略》曰:史籀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之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体异。甄酆定六书二曰:奇字是也。其迹有石鼓文存也,盖讽宣王畋猎之所作,今则陈仓李斯小篆兼采其意,史籀即籀文之祖也。
  小篆
  按:小篆者,泰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籀文异同,谓之小篆,亦曰秦篆。始皇二十年,始并六国。斯时为廷尉,如奏罢不合秦文者,于是天下行之,画如铁石,字皆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其铭题钟鼎及作符印,至今用焉。则离之六二,即离远吉得中道也。斯虽草创,遂造其极矣。李斯即小篆之祖也。——以上皆怀瓘《书断》
  三十五举之十六
  一举曰,科斗为字之祖,象虾(虫+麻)子形也。今人不知,乃巧画形状,失本意矣。上古无笔墨,以竹挺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古谓笔为聿,仓颉书从手持半竹卧画为聿。聿,秦谓之不律也。
  二举曰,今之文章即古之直言,今之篆书,即古人平常书,历代更变,遂见其异耳。不知上古初有笔不过竹上束毛便于写画,故篆字肥瘦均一,转折无棱角也。后人以真草行或瘦或肥,以为美茂,若笔无心不可成体,今人以尖笔作篆,难于为古文,若初学未能用时,略于灯上烧过,庶几便手。
  三举曰,学篆字必须博古,能识古器,则能辨识古字神气敦朴,可以助人,人不可不知古字,象形指事会意等未变之笔,皆有妙处,于文始有味矣。前贤论篆之气象如此。
  四举曰,凡习篆,《说文》为根本,能通《说文》,则写不差,又当与通释兼看。
  五举曰,字有古今不同,若检《说文》,颇觉费力,当先熟于复古编,大概得矣。
  六举曰,篆书多有字中包一、二画,如日字、目字之类,若初一字内画不分两头相粘后皆如之则为燕尾一法,若或接或否,各自相异为不守法度,不可如此,又圆点圆圈,小篆无此法,古文有之,口字作三角形,不可引用,学者慎勿以难写处妄意增入。
  七举曰,篆法匾者,最好谓之嚼蜡。徐铉谓非老手笔不能到石鼓文字也。
  八举曰,小篆一也,而各有笔法。李斯方圆廓落,阳冰圆活姿媚,徐铉如隶无垂脚,字下如钗股稍大,锴为其兄,但字下如玉著较小耳。崔子玉多用隶法,似乎不精,然亦有汉意。李阳冰篆多非古法,效子玉可也,当知之。
  九举曰,写成篇章文字只用小篆,二徐二李遂人所变,切不可写词曲。
  十举曰,小篆俗皆喜长,然不可太长,长则无法,但以方楷一字为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岂不美哉。脚不可过长,有无可奈何者,当以止脚为主,余略收短,如蟠脚可也,如生、日、之(篆)等字是也。
  十一举曰,凡写碑匾,字画宜肥宜方圆,碑额同此,但以小篆为正,不可用杂体.
  十二举曰,以鼎篆古文,错杂为用,时无足迹为上,但皆以小篆法写,自然一法,此体易求,却甚难记,不熟其法,未免为识者笑。
  十三举曰,凡“口”(音围)圈中字,不可填满,但如斗井,著一字任其下空,可放垂笔,方不觉大,圈比诸字亦须略收,“口”不可圆亦不可方,若日目等字须更放小,若印文中匾口井口字及字上却须略宽,使“口”中见空稍多,字始浑厚,汉印皆如此。
  十四举曰,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却伸中指在下夹榇方圆平直无有不可意矣,学时当虚手心伸中指并二指于几上,空画如此不拗,方可操笔,此说最要紧举者,审之其益甚矣。
  十五举曰,凡篆大字,当虚腕悬笔,手腕著纸,便字不活。相传有人不能用笔,用棕榈条及纸简等物,皆俗夫所为。士大夫不可用此。
  十六举曰,汉篆多变古法。许氏作《说文》救其失也(以上皆元吾丘衍学古匾)
  篆书
  昔周宣王时,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与古同,或与古异,此谓之籀书者也。及平王东迁,诸侯立政,家殊国异,而文字乖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斯乃损益之奏罢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援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或曰下杜程邈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定书曰邈,所定乃隶字也。自秦坏,古文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符刻,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王莽时,使司空甄丰校文字,改定古文,复有六书:一曰古文,孔氏壁中书也,二日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秦篆书也,四曰佐书,即隶书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书,所以书幡信也。及汉祭酒许慎撰《说文》,用篆书为正,以为体例,最新可得而论也。秦时李斯号为工篆,泰山及铜人铭皆斯书。汉建初中,扶风曹喜,少异于斯,而亦称善,郸邯淳师焉,略容其妙,韦涎师淳而不及也。太和中诞为武都太守,以能书留补侍中,魏氏宝器铭题,皆诞书也。汉末又有蔡邕为左中郎将,善书,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闲雅,不如淳也。——晋卫恒《四体书势》
  汉唐传授笔法之人名,蔡邕受笔法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锺繇,锺繇传之卫夫人,夫人传之王羲之,羲之传之献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僧虔传之箫子云,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之徐浩、颜真卿邬舫章、韦阮崔邈凡二十有二人,文传终于此矣。
  蔡邕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临帖法
  唐人从事法书,其法书有四种,曰临曰摹曰向榻曰硬黄。临者,置纸法书之旁,睥睨纤浓点画而如之;摹者,笼纸法书之上映照,而笔取之;向榻者,坐黑暗室中,穴牖如盖大,悬纸与法书映而取之,欲其透视毕见以法书,故嫌色沉暗,非此不澈也;硬黄者,嫌纸性终带暗涩,置之热熨斗上,以黄蜡涂匀,纸虽稍硬,而莹澈透明,如世所谓鱼枕明角之类,以蒙物无不纤亳毕现者,大都施之魏晋,锺索右军诸迹以其年久本暗,有所宗师,故极意取之也。临书如双鹄并翔,各极其致,不必为步骤之拘,非与书有深悟者不能也。以故,属之虞褚以下之者,则赵棋冯承素辈已耳。——李日华紫桃轩又缀
  唐人书评
  曹操书如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碧璀璨。——陈思书苑菁华
  山谷论帖法
  书,孔明对元谦语,章草法甚妙,不知与王中令书先後,要皆为妙墨,盖融会张芝、索靖多家骨肉,丰杀略相宜尔。观史孝山、出师颂数页,颇得草法。盖陶冶草法,悉自小篆中来,索靖笔短意长,诚不可及,长沙古帖中有急就数十字,劣於此帖。今作字大概笔多而意不足。大令草法,殊近伯英淳古。伯英书小纸,意气极类章草,精神照人,此翰墨妙绝精品也。
  十七帖者,必多临本,永禅师及虞世南褚庭诲临写皆不甚远,故世有数本,皆不同。此帖全是庭诲笔意,如杨雄蜀都以下,似拙工写真,但神痴耳。
  今世学兰亭者,不师其笔意,便作行势,正如美西子棒心而不自悟,其丑也。予尝观汉时石刻篆隶,颇得楷法,后生若以予说,学兰亭当得之。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书法辑要 - (TXT全文下载)